日前,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400余件作品及文献,从电影、绘画、文学、戏剧、艺术理论等多个方面,全面呈现许幸之的艺术成就。


开幕式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扬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建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于润生和许幸之之子许国庆先后致辞。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主持开幕式。
林茂在致辞中表示,举办许幸之艺术展既是对烽火岁月和抗战先辈的深切缅怀,也是向为我国文艺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老一辈艺术家致敬,学习他们以深沉大爱培育英才、以恢宏大美绘写时代的高尚情怀。展览由学术团队精心编排,许先生家属悉心整理文献并深度参与策展,许多作品和珍贵文献为首次呈现。展览全面、立体地展现许幸之在艺术探索、教育教学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完整呈现他跨越多个艺术领域的宏大格局。


展览现场
范迪安表示:“作为老央美人,我至今记得当年在王府井老校园里能经常见到许幸之先生,似乎他常穿着一件暖红色的毛衣,满头银发,很有学者型艺术家的风范,让人难以从他平和而慈祥的神态中看到他经历过那么多历史风云,作出过那么多为历史所铭记的艺术贡献。展览以综合性的展陈方式呈现出许幸之丰富的艺术人生和重要文献,展览形成的视听融合、影像、文献与画作交织的场景,让人走进历史的空间,获得对许幸之人生和艺术的深度感知。”
许幸之的家乡代表李建芳谈到:“许幸之是扬州人,他曾用画笔深情描绘了一批扬州风景,我们以故乡之名诚挚邀请‘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再度回乡巡展,诚邀许幸之的家人、朋友、学生常回扬州看看。”
“1954年许幸之先生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创办并担任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于润生谈到,以许幸之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们,为建构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倾注心血,他们所秉持的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后人学术追求与育人精神的重要源头与基石。


展览现场
“我的父亲许幸之在他87年的文艺生涯中从未停下创作的脚步,晚年仍笔耕不辍,探索新的绘画形式。”许国庆回忆了父亲许幸之的艺术人生。他用七年时间编纂《许幸之全集》,希望全面呈现许幸之在绘画、电影、戏剧、文学和美术史论等不同领域的成果。
此次展览得到了许幸之家属的大力支持,家属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许幸之代表作品《失业者》《水晶世界进行曲》《静静的河湾》《朱理二世石膏像》等18件作品,向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捐赠许幸之旧藏图书466种。

靳军、于润生向许幸之家属代表许国庆颁发捐赠证书

范迪安、林茂、曹春生、许国庆共同为许幸之雕像揭幕
部分展览作品

《朱理二世石膏像》 纸本素描 63cm×47.5cm 192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稻田丰收》 布面油彩 49cm×65cm 1947年

《鹫峰写生》 板面油彩 20.3cm×29.1cm 1955年

《巨臂》 板面油彩 53.7cm×71.7cm 1957年
中国美术馆藏

《无高不可攀》 布面油彩 直径114cm 1961年

《雪山冰湖壁画稿》 纸本水彩 36cm×67cm 1977年

《红灯柿》 板面油彩 29cm×38.5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西红柿》 板面油彩 30.2cm×40.0cm 1978年
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