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演出去!”省级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无锡“梅里小剧场”初长成!

“走,看演出去!”10月11日是周六,晚上6点半,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居民周女士喊上两个孩子和其母亲,一起去二胡文化园看“梅里小剧场”。“今年的演出特别多,种类丰富,品质也高,皮影戏、话剧、锡剧、木偶剧等,几乎每周末都有”,周女士直言,现在一到周末,其母亲提前关注微信群的演出通知,孩子们催着扫码报名,“全家总动员”看演出!

当晚,“梅里小剧场”上演的是“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专场,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带来的《赛马》《太湖美》《杨柳青青》等经典民乐节目,二胡悠扬,丝竹绕梁,让这座藏于街道里的小剧场俨然成为一座“艺术的殿堂”。很难想象,半年前,这个小剧场还曾因缺演出而空置,如今高质量演出应有尽有,让梅村百姓享受到了“周周看戏”的幸福。


优质资源“组团”直达,破解基层文化供给难题

“我们一直希望打造一个无锡老百姓的群文品牌‘梅里小剧场’,但苦于优质演出资源难以持续下沉。”梅村街道文化一名工作人员直言。转机来自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

作为无锡唯一试点,梅村街道成功对接上了省级演艺资源库,一举引入了涵盖话剧、民乐、锡剧、木偶剧等135个优质节目。市级层面通过无锡市“茉莉花开 锡路芬芳”文艺直通车文化配送工程,区级层面依托“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暨2025年新吴区“白玉兰”文化惠民工程,共同构建起持续输送优质节目的资源网络。

依托省市区专业院团的强力支撑,“梅里小剧场”迅速“活”了。据统计,今年以来,已举办高水平演出45场,涵盖不同艺术门类,服务观众超4万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生动局面。



居民菜单式下单,实现居民与演出“双向奔赴”

“光是单方向地送演出还不够,群众爱看什么、想看什么也要关注。”为了让“梅里小剧场”更亲民,梅村街道创新建立“线上+线下”双轨点单平台,真正实现“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真正实现居民与演出的“双向奔赴”。

线上,通过“梅里聚焦”微信公众号发布包含节目简介、视频片段和预计排期的完整清单,居民可在线浏览并进行意向投票;线下,由社区网格员收集观演偏好并录入系统,老年人偏爱锡剧、京剧,年轻人热衷话剧、现代舞,再根据群众喜好,实施分众化、差异化供给……

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还可以通过扫码进入评价系统,对节目内容、演出质量、现场服务等进行实时打分和留言。这些宝贵的“第一手”反馈又直接影响了后续节目的采购和安排,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的完整服务闭环。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运营”,“梅里小剧场”未来可期

抓住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项目试点的机会,梅村街道主动与省级院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探索节目购买、合作商演等方面的持续合作模式,确保今后仍有源源不断的省级优质资源注入梅村,为“梅里小剧场”提供持续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艺术家驻村、文艺轻骑兵培训等计划,省级院团专家们深入基层开展民乐、舞蹈、书法等辅导,有效激活了本土文化团队的发展。泰伯琴韵民乐队等一批草根团体水平得到提升。“有专家指点,我们排演的节目也能登台!”文艺爱好者王大爷如是说。

从“有场无戏”到“好戏连台”,“梅里小剧场”已成为梅村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新名片。如今,小剧场电子屏安装、消防提升改造、演出许可备案都在有序推进,梅村文化站全员备考演出经纪人资格证,“有资源演、有资质办、有人才管”,无锡“梅里小剧场”未来可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敏

(部分图片由梅村街道提供)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