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于10月18日至11月15日登陆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美术大展、舞台演出、非遗“艺术天空”户外演出、艺术教育、国际演艺大会、国际对话等活动,不仅展现大湾区的文化基因与创新活力,更为粤沪两地的文化交融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日起,南都娱乐推出人物专访系列,对话美术大展与舞台剧目的主创代表,揭秘幕后创作的鲜活故事,更从他们在各自领域坚守与深耕的个人经历中,感受湾区文艺的独特吸引力与影响力。
当铿锵英歌槌声第三次响彻上海剧场,观众用“二刷”“三刷”的热情回应了这场岭南文化的盛宴。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重要展演剧目,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文化发展集团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在上海文化广场再次震撼上演,这也是该剧目今年第三次登陆上海。本场演出开票即热售,再度印证了岭南文化IP的强大吸引力。
作为广州歌舞剧院“岭南三部曲”的又一力作,主创为何选择将这根植于岭南大地的集体性民俗舞蹈搬上舞台?从广场的野性到剧场的精粹,主创团队又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寻根与艺术涅槃?南都娱乐专访该剧总编导钱鑫、王思思,娓娓道来《英歌》创作的心路历程。

“来自骨血的召唤”
南都娱乐:广州歌舞剧院“岭南三部曲”,第三部曲为什么选择将“英歌”这一传统民俗舞蹈搬上舞剧的舞台?
钱鑫、王思思:《英歌》的种子在《醒·狮》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英歌舞是广东地区特别典型的民间舞蹈,在很多的专业舞蹈院校中,英歌都会拿来做训练、表演的素材。这些年来,我们深耕于这片文化沃土,英歌的精气神早已深植于心。因此,选择它作为三部曲的终章,正是希望以舞剧的形式,撷取并展现岭南文化的精华。
南都娱乐:主创团也深入潮汕地区采风,了解嵌瓷、木雕、铁枝木偶等非遗,感受到非遗怎样的魅力以及他们怎样的匠人精神?
钱鑫、王思思:在采风过程中,潮汕地区乃至岭南最打动我们的一点是:非遗完全融入了日常生活。无论是衣食住行、建筑样式还是风俗习惯,非遗元素都清晰而典型地渗透其中。例如,五十米一祠堂、百米一祖庙的景观,以及饮茶、饮食、节庆活动乃至家中的门廊、街头的牌坊,无不与非遗息息相关。
这与许多将非遗“束之高阁”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生活中活色生香的流动。更可贵的是,传承对于当地人而言,并非一种需要特别颂扬的“精神”,而是生活本身。家家户户几乎都掌握着某种技艺,并以此作为营生,这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构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常赞美的“匠人精神”,在这里不过是传承文化的日常方式,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这种家家户户都在自然践行文化传承的景象,正是岭南地区最独特的气质。

南都娱乐:第一次接触到“英歌”这种极度强调集体性的民俗舞蹈时,最强烈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钱鑫、王思思:对“英歌”的第一感受,是源自骨血的召唤。若“震撼”形容其形,那么“召唤”则直击其魂。我们第一次看到英歌,他们从鞭炮轰鸣与弥漫烟雾中奔来的时候,让人觉得血液在沸腾,这并非仅是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而是一种灵魂的共振,是深植于血脉中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在苏醒。它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与天地、社会、文化沟通的方式。我们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跳过,但当它的形象一出现,锣鼓声响起,庄严的仪式展开,你会清晰地感知:这是民族血脉的奔流,它在深沉地召唤着你。
南都娱乐:在深入研究和理解后,你认为“英歌”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
钱鑫、王思思:英歌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沟通方式——与天地对话,与自然共鸣,与信仰交融。它凝聚着这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美德:坚韧、勇敢、执着、善良、朴素;更承载着对万物众生的敬畏与祈愿。
这份对土地与文化的深爱,从不流于空谈,而是用一种行动进行爱的表达,如何表达这份爱?答案就是:举起英歌槌,舞动起来!敲起鼓点大声喊出来!这便是中国人用身体力行的方式,以生命之火,去践行对文化与故土最赤诚的热爱。

南都娱乐:在决定将英歌舞剧化之初,两位主创最快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钱鑫、王思思:我们最快达成的共识就是:这些璀璨的民间文化和深厚的民族信仰,一定要让它以最艺术、最恰当的方式搬上舞台。我们都认为,需要用舞蹈的语言,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观念框架中,将“英歌”这一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现象,既充实又富有时代审美地呈现出来,以保证它的根和源是结实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取民间之“神”,塑舞台之“形”
南都娱乐:将广场上质朴,甚至带有野性的英歌动作,“翻译”成剧场内具有现代审美的舞蹈语言,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平衡其“原真性”与“艺术性”?
钱鑫、王思思:将民间表演提升至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台艺术,是这部剧所有舞蹈编导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我们的“非遗”系列舞剧中,无论是《醒·狮》《龙·舟》还是《英歌》,最重要的是提取它的神,而不仅仅是学习它的形。
为精准捕捉其“形”,《英歌》剧组邀请了四位不同流派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演员进行训练,来捕捉它的原始的动机和动态以及它的节奏的划分。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这种节奏的划分和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转化为舞剧中具有现代审美的舞蹈语言:慢板用来传情达意,快板展现豪迈、勇敢、雄壮,中板则用来进行节奏的变化,进行雕塑式美感的设计。
我们也将剧中服饰进行艺术化夸张处理,让它不仅仅能够在民间表演,更多的是在舞台上能有一个现代化的审美。这正是舞剧《英歌》与传统英歌非常不同的点。在我们看来,各种流派的英歌都代表着中华的英歌。

南都娱乐:编舞上是如何将英歌原始、粗犷、阳刚的动作风格,与现代舞剧的肢体语言进行融合与再创造的?能否分享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创新舞段?
钱鑫、王思思:在保持英歌背后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基础上,舞剧《英歌》当中创新的舞段比较多。比如陈文耀和林巧儿新婚双人舞的段落,男主演和女主演一人手持一根英歌槌,他们互相配合,达到一种琴瑟和鸣的状态,他们一人手持一槌发出撞击声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种原始的阳刚的,同样代表着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那种热烈的、炙热的、真实的爱意;在木雕的段落,我们将手中的英歌槌化为刻刀、钉锤,他们在敲击声当中以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木雕形象跃然于舞台之上;而在牛肉丸的段落,演员们手中的英歌槌又变作捶打牛肉丸的铁锤,在敲击声中,这种原始的、质朴的,对于美食、美好生活向往的渴望慢慢就透露出来了。
这些设计源于我们对英歌从精神到实用层面的全方位解构与重组,比如“耕种”的段落,我们将手中的英歌槌化为了秧苗,因为本身英歌的流传说法当中,就有一种叫耕种说。演员们就是在模仿耕种和劳作,在田间地头舞起英歌槌,英歌槌也化为了手中的秧苗,代表着民众对丰收与希望的一种诠释。

南都娱乐:剧中创新性地融入了“潮语说唱”。当初是如何产生这个想法的?将地方方言的韵律与英歌槌声结合,你们希望在听觉上为观众带来怎样全新的冲击力,以实现“古今碰撞”?
钱鑫、王思思:潮语说唱其实是一个突发奇想。我们知道岭南地区语言丰富,除了普通话、粤语、客家话,还有一个极具风格的潮汕话。他们的说法、声音和语调非常具有辨识度,语调中透露着一种狂野和不羁,这种语调语速和语言节奏的构成,特别适合用音乐将它重塑,而这种音乐和语言、语调代表的精气神,恰恰符合舞剧《英歌》当中很多精神的展现,我们就萌生了将潮语说唱融入舞剧的想法。
在跟汕头说唱歌手“香菇”合作的过程中,他也被这个创意所打动,并用他的方式对潮语说唱进行了精彩的诠释,形成了舞剧《英歌》独有的一种艺术风格和一种精神气质。

南都娱乐:在整个创排过程中,最让你们感动或难忘的瞬间是什么?
钱鑫、王思思:感动的瞬间非常多。最感动的是整体演员的表现。他们经过了英歌舞的训练之后,在我们把沉淀了一年多在采风中很多经历和感受告诉演员时,演员能够在舞台上排练场完成这部剧时,将他们自己的精神与英歌精神相融合,将个人信仰与中华民族文化信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不只是完成舞剧人物的演员,他们在舞台上也挥洒着自己的生命,他们不仅仅是演员,还成为以生命践行文化、传播文化的传承者。
从叙事表达到文化基因的提纯
南都娱乐:通过连续创作三部非遗主题舞剧,你们认为广州歌舞剧院或您二位自己,摸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非遗现代化”的创作方法论?《英歌》的创作,在哪一点上是对前两部作品的超越?
钱鑫、王思思:无论是《醒·狮》《龙·舟》还是《英歌》,我们都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去探索它们的文化,探索它们的表象和内在很多的点,将它们融会贯通。
在创作岭南三部曲中,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当地人的精神状态,甚至他们生活和生存的一个底层逻辑。整个岭南三部曲的创作当中,我们都将自己投入到了这样的一种生活,这样的一种精神气质当中。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是你要真的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爱这里的风土人情,知道他们这些风俗习惯所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再通过我们所掌握的现代舞台构筑的手法将它们展现出来。无论怎么创作,无论怎么变,它里面最深刻的、最具内涵的那一部分是我们创作的魂与根。
将每一部艺术作品、将每一种非遗当成生命中的信仰那样去看待。我们相信这种感受和舞台的手法就会跃然于纸面了,是不需要过多地去思考我们该怎么去做。
对于《英歌》的突破,这是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与前两部作品相比,《英歌》的超越在于创作观念的根本转变。《醒·狮》与《龙·舟》仍建立在传统叙事框架之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舞台化呈现;而《英歌》则更进一步——它的戏剧逻辑、编排逻辑与创新逻辑,都源于对文化底层逻辑的提炼。这种观念上的创新,是我们在岭南地区长期创作沉淀后的自然结果,它不再局限于再现生活现实,而是直指文化背后的精神本质。

总编导钱鑫。
南都娱乐:与以往的作品不同,《英歌》突破了线性叙事的传统模式,希望通过这种叙事结构,引导观众获得一种怎样的、不同于传统观剧的体验?
钱鑫、王思思:在“岭南三部曲”中,我们致力于为每一部作品塑造独特的气质:《醒·狮》融合了醒狮文化与真实历史叙事;《龙·舟》聚焦于当代青年对龙舟精神的诠释;而《英歌》则走向观念化与意象化的表达,在艺术上为观众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空间当中,涵盖了非常多的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信念和信仰的力量。比如英歌槌在敲击时,它的声音会对时空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木雕、石雕、砖雕上的人物形象,对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盏小小的灯笼,平安和团圆二字,对于中华民族注重家庭、注重血脉这样的人物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甚至对历史上英雄形象的当代追问,都成为作品的内在维度。
我们觉得这也是《英歌》独有的气质,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而是在故事当中对每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以及对岭南地区独有的文化形态的深入探讨。他们在进行这种民间的活动时,他们的底层逻辑和所盼望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包括对于祖先,对于先辈,他们往生之后的形态和生活的这样一种祈福和祭奠。扎根于民间的深厚信仰,是《英歌》创作的根基。

总编导王思思。
南都娱乐:本次在上海文化周演出,对《英歌》和整个团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希望这部充满岭南风味的作品,与上海这座国际化的现代都市产生怎样的文化对话?连续的沪上演出,对这部剧的打磨和提升产生了什么影响?
钱鑫、王思思:《英歌》今年已完成60多场巡演。这次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对我们而言意义非凡。这个平台会聚了众多国际艺术家与演出团体,我们希望能与全球舞台创作者展开深度对话——无论是创作手法、艺术观念,还是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都是我们此行的重要使命。
上海是一座兼具包容性与审美力的城市,各种思想与思潮在此交融。因此,像《英歌》这样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在此上演,不仅是交流,更是一种碰撞——是艺术观念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激荡。
无论是在上海、北京、广州,还是任何一座城市演出,对艺术的打磨是不能够停歇的,永无止境。这次在上海演出的合成阶段,我们还在优化灯光视觉效果,精炼演员的表演细节。舞台艺术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持续的打磨中得以提升,我们致力于将一部尽可能完美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春花 通讯员丁滢
剧照摄影:侯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