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至,秋意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当清晨的第一缕风带着丝丝凉意拂过脸颊,当夜晚的露水在月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芒,我们便知道,寒露已至。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 10 月 7 日 - 9 日交节。如果说 “白露” 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那 “寒露” 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是气候从秋之凉爽转向寒凉的重要标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此时的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也更多,原先地面上晶莹的露水将凝未凝,皎白成霜,带有点点寒意,“寒露” 之名便由此而来。

寒露时节的气候密码

寒露一到,气温就开启了“跳水模式”,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早晚寒意袭人,仿佛一夜之间从秋天直接穿越到了初冬。走在清晨的街头,冷风扑面而来,冻得人直打哆嗦,让人忍不住裹紧身上的衣服;而到了中午,阳光又变得温暖起来,甚至还有些燥热,仿佛夏天又回来了。这种“早穿棉袄午穿纱” 的奇妙体验,正是寒露时节的独特魅力。

寒露的空气十分干燥,仿佛被抽干了水分。皮肤变得紧绷粗糙,嘴唇也常常干裂起皮,嗓子更是干痒难受,仿佛有一把火在燃烧。鼻子也时不时地抗议,干疼、鼻塞等问题接踵而至。此时,喝再多的水都觉得不够滋润,保湿护肤品也成了生活中的“刚需”。

随着气温下降,水汽遇冷更容易凝结,清晨的露水变得更多、更冷。草丛中、树叶上,到处都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宛如一颗颗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用手轻轻触摸,凉意瞬间从指尖传来,仿佛能感受到秋天的丝丝寒意。风也变得更加肆意,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吹落一片片金黄的树叶,宛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的意境。

物候里的秋日乐章

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依据自然的变化,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每一番物候的变化,都如同一首优美的乐章,奏响了大自然的秋日旋律。

“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天空中时常能看到鸿雁的身影,它们排成整齐的 “人” 字或 “一” 字形队列,向着温暖的南方迁徙。在古人眼中,先到的鸿雁像是主人,后至的则如同宾客,因而有了 “鸿雁来宾” 的说法。这些灵动的鸟儿,成为了天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的迁徙,仿佛在告诉人们,冬天即将来临,提醒着人们做好迎接寒冬的准备。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往日里叽叽喳喳的雀鸟逐渐销声匿迹,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与此同时,海边却突然出现了许多蛤蜊,它们的贝壳纹理及颜色与雀鸟极为相似,古人便以为是雀鸟飞入大海后化作了蛤蜊。这一奇妙的想象,虽然缺乏科学依据,却充满了诗意与浪漫,展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独特理解。

“三候菊有黄华”,在百花逐渐凋零的深秋,菊花却迎着寒风,肆意绽放。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白的像雪,粉的若霞,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如绣球般圆润饱满,有的似发丝般纤细柔美,有的像烟花般热烈奔放。那傲霜挺立的身姿,那淡雅清幽的香气,为清冷的秋日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和无限的生机。“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以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美。


寒露的秋日诗韵

寒露,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寒露秋景图,倾诉着内心深处的万千情思。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白居易的《池上》,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徐徐展开。诗人于酒醉初醒之际,目睹此景,心中的孤独与落寞愈发浓烈,不禁让人感同身受。

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中写道:“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诗人通过对这些秋日景象的生动描绘,将寒露时节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秋日世界。

“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 唐彦谦笔下的寒露,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深秋时节,寒露浓重,寒意袭人,百花凋零,曾经繁华热闹的景象已渐渐远去,只留下一片寂静与落寞。诗人触景生情,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不禁对时光的流逝产生深深的感慨。

这些关于寒露的诗词,或写景,或抒情,或托物言志,它们不仅是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在这些优美的诗词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着寒露的独特魅力,领略着秋日的万千风情。

舌尖上的寒露记忆

寒露,不仅是一个诗意的节气,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各地都有独特的饮食习俗,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追求,成为了寒露时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俗话说:“寒露吃芝麻,到老没白发。” 在寒露时节,芝麻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它富含油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丰富,有助于调节人体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外,它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E、钙、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民间,人们用芝麻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从香醇浓郁的黑芝麻糊,到酥脆可口的芝麻烧饼,再到香甜软糯的芝麻汤圆,每一口都充满了浓浓的秋意和家的温暖。早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黑芝麻糊,细腻丝滑,香气扑鼻,让人从舌尖暖到心头,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闲暇时,咬一口芝麻烧饼,那酥脆的外皮和浓郁的芝麻香在口中交织,令人回味无穷。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 寒露时节,螃蟹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此时的螃蟹,蟹黄饱满,蟹肉鲜嫩,堪称人间美味。

“糕” 与 “高” 谐音,寒露吃花糕,寓意着 “步步高升”。在这个时节,一家人一起动手制作花糕,更是增添了一份浓浓的节日氛围。

寒露时节,柿子也红透了枝头,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宠儿”。柿子不仅美味,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除了直接食用,柿子还可以制成柿饼、柿茶等,别有一番风味。

寒露习俗大赏

寒露,宛如一位优雅的使者,带来了秋的韵味,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历经岁月的沉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寒露过后,枫叶渐红,层林尽染,漫山遍野仿佛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红的似火,橙的如霞,黄的像金,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人对红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北京,香山的红叶闻名遐迩,每到寒露时节,游客们纷至沓来,漫步在山间小道,欣赏着这醉人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在日本,赏红叶也是一项备受喜爱的活动,人们称之为“红叶狩”,仿佛是一场与秋天的浪漫约会。

秋高气爽的寒露时节,最适合登高望远。登上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金黄的田野、蜿蜒的河流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人认为,重阳节登高可以避灾祈福,同时也有“步步高升”“高寿” 的美好寓意。如今,登高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绝佳方式。无论是与家人一同出游,还是和朋友结伴而行,在登高的过程中,不仅能欣赏到秋日的美景,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寒露时节,菊花傲霜绽放,成为了秋日里的主角。菊花不仅花色艳丽,姿态万千,更以其高洁、坚韧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赏菊、咏菊是文人墨客们的雅事,他们饮酒赋诗,以菊寄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今,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菊花展,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五颜六色的菊花争奇斗艳,有的如绣球般圆润饱满,有的似发丝般纤细柔美,有的像烟花般热烈奔放,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菊花的海洋。

在寒露这个特殊的时节,古人还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的酿造历史悠久,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人们在重阳节当天,采摘新鲜的菊花和叶子,泡入酒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待到次年重阳节时取出饮用。菊花酒口感醇厚,香气扑鼻,古人认为它有明目醒脑、祛灾祈福、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被视为“吉祥酒”。在这秋意浓浓的日子里,与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共饮菊花酒,赏菊赋诗,畅谈人生,不失为一件乐事。

编辑:魏东月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26日 14:3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