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现场
8月5日下午,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方向为学员们带来了以“山水画创作中的画面经营”为题的学术讲座。讲座伊始,方向阐明了中国山水画是以“意象”为核心追求的绘画艺术,其画面营造不受客观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以游观的方式建构山水意象。随后,方向结合他的作品,从山水画创作中的六个关键维度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解读。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第一部分聚焦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对比与统一”。方向列举了对比与统一中的几个关键要素:疏与密、方与圆、静与动、色彩的对比、明暗的对比。他表示,如果创作中失去“对比与统一”,画面便没有矛盾,也就失去了韵律,没有了生机。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林泉境界与社会关怀”。他表示,画家在创作中需深入思考如何表达与自然造化融为一体的理想境界,其路径应是通过画家的主观想象超越客观的现实世界,使自身精神脱离世俗羁绊。除此之外,画家也可以通过关注社会事件、细致观察日常,引发深度思考,并把这种反思融入创作。最终以超越现实的方式建构山水符号,试图在画作中寻找一种秩序,从而实现当下人文精神的表达。
第三部分讲解山水画创作要“主次分明”。他列举大量实景照片与作品,阐明作者在创作中要有感而发,怀揣饱满的真情实感,同时对山水画中的符号进行锤炼,对画面进行精心营造。他重点分析了其以桂林阳朔、香港维多利亚港、北京颐和园等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将实景按照主观感受转化为山水意境的过程与思考。
第四部分讲授山水画中“线和面的结合”。方向阐述了山水画创作中线与线、线与面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生发,形成符合山水绘画规律的秩序,最终线面交错呈现出乐章式的层次美感。他表示,山水画创作中线与面的形式美感需要反复推敲——既要在生活中汲取灵感、积累绘画经验,逐渐形成带有个人审美体验的山水符号;也要用意象思维体察自然,用纯熟的笔墨塑造出心灵景观。作品应摒弃浅薄与形式化,兼具思想深度与内涵呈现。
第五部分阐述“移步换景”是山水画以游观方式体察自然的重要路径,亦是其空间表达的特殊方式。方向结合具体的作品说明游观并非面对自然实景的单一感受,而是体验之后在内心形成的综合判断的整体感受。在山水画中,在山水画中,呈现这类感受的途径,在“移步换景”中最能充分体现——借此可将对自然、生命的哲思,赋予山水的笔墨空间之中。
第六部分聚焦山水画创作的“实中求变”。方向认为,山水画以空灵为追求境界,因此创作中会将诸多物象“气化”,呈现更多灵动空间,以此表现气韵。山水画中的云雾、流水等常为“气化”的物象,这为画面虚实关系的处理提供了余地,既让山水物象具有层次,也使画家的心性与笔性得以充分抒发。
除了以上六个维度,方向还就山水画创作中的“化繁为简”“黑白灰”“空间递进”“现场感”等相关内容做了简要阐释。讲座最后,学员就其山水画的风格演变和当下中国画的主题性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方向的讲座立足自己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系统地讲述了自身山水画创作中画面经营的诸多因素要点,体现出他对专业的深度思考,呈现其在艺术创作中坚守“学”与“术”并举的路径,对学员们的美术评论学习有诸多启发。
编辑 | 杨晓萌
撰文 | 管克阔
摄影 | 刘科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