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走出剧场后,这句发人深省的台词,一直在我耳边萦绕,心情也久久无法平静。”10月11日晚,话剧《沧浪之水》在湖南大剧院上演,演出结束后,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学生张涛如此感慨说。

这部由湖南省演艺集团出品、省话剧院创排的话剧,改编自知名作家阎真同名小说《沧浪之水》。小说因其深刻的现实书写而成为“知识分子困境”的经典文本。这部作品被搬上舞台,不只是文学的再现,而是一场穿透心灵的精神拷问。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在剧场的光影中化为可感的波涛,也让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再次被唤醒。
10月24日至25日,该剧还将代表湖南赴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演出,向这一国家级艺术奖项发起冲刺。
接受记者采访时,阎真也表示,“感谢观众和读者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这部话剧不仅忠于小说的精神脉络,更通过舞台的视听语言,让人物从书中‘站’了起来。期望它成为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让每个观众在其中看见自己的挣扎与坚守。”
不仅是在演戏,更是与每一个在现实中寻找信仰的观众对话
知识分子的理想与现实碰撞、职场人的生存与晋升迷局、求学者的成长迷茫顿悟……话剧《沧浪之水》的深刻性,在于其精准捕捉到了原著与当下的“精神契合点”,这些解读都使得《沧浪之水》引发观众的广泛共鸣。

话剧《沧浪之水》的叙事主线紧紧围绕主人公池大为展开。从恢复高考后怀抱理想的青年,到在权力与利益的漩涡中步步妥协,他的人生轨迹宛如一面镜子,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精神蜕变与价值坚守。创作团队既留存原著对人性、社会的深度思考,又通过灯光明暗交织、舞美虚实结合、肢体语言具象化的创新设计,让舞台迸发独特艺术魅力,让观众在沉浸中感受故事的力量。
剧中“24把小方凳”勾勒场景层次,“一盏老油灯”承载精神符号,还有家乡的那片星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悠远吟诵等,这些意象化道具巧妙串联起儒家文化处世智慧与现代社会现实议题。

“《沧浪之水》中反复出现的文化意象,绝非简单的怀旧装饰。它们共同串联起一条延绵深邃的精神线索,将池大为个体的道德困境与抉择嵌入中国士人精神传统的长河。”该剧导演刘锷表示,创作团队希望通过细腻的场面调度与意象化表达,让每一个舞台瞬间都承载着情感与哲思的双重重量。“我们不仅是在演戏,更是在与每一个在现实中寻找信仰的观众对话。”
通过戏剧的张力,投射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
作为一部改编自经典小说的话剧,《沧浪之水》在忠实表现原著精神的同时,打破原著所形成的审美定势,建构起一套融汇先锋与写实的舞台语汇,它以超越表层的叙事、极简的舞台架构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将知识分子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精神困境,提炼为现代人安身立世的哲学思考。

不仅于如此,《沧浪之水》更深的价值,在于通过主人公池大为的抉择,将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投射在当代语境中。“虽然剧中并未刻意渲染湖南方言、风俗等地域性元素,但观众仍能感受到一种属于湖湘的文化气质:坚韧、担当、不惧挑战……这是一部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它映照的是在浮华现实中,坚守精神传统的永恒意义。”刘锷说。
值得关注的是,话剧《沧浪之水》今年成功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将于10月24日至25日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参与终评演出。为全力备战终评,剧组于上月已进入封闭式排练,全体演职人员围绕剧本打磨、舞台呈现、演员表演进行精细化提升。

省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话剧《沧浪之水》的创排与展演是演艺集团传承和弘扬“三个文化”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应有之义。“我们将以最饱满的热情、最专业的水准迎接终评,努力为湖南文化事业发展再添新彩。”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