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川台”)全流程制作,四川省广播电视局选送、四川省文物局指导的文博微短剧《博物馆很忙》正式登陆荧屏。该剧是川台深化“文旅+微短剧”战略布局的核心成果,集结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宋瓷博物馆六大博物馆之力,以匠心巧思与跨界融合,为“微短剧+文博文旅”探索出一条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活力的创新路径。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匠心独运,跨界融合凝聚创作合力
《博物馆很忙》的诞生,源于川台对文化传播新范式的深入思考与前瞻布局。项目自启动伊始,便展现出高度的整合性与创新性。创作团队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深度走进六大博物馆,与文博专家展开紧密协作,将学术考据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确保剧情根植于真实的历史土壤。此举不仅打破了文博机构与媒体制作之间的壁垒,更形成了一股挖掘、诠释与传播巴蜀文明的强大合力。
在制作上,该剧摒弃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大胆采用实景拍摄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博物馆本身不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而是成为了叙事的主体空间。技术赋能创作,让静态的文物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线索,使厚重的历史得以通过轻盈、新颖的视听语言呈现,充分体现了主创团队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巧思与创新诚意。
二、叙事破壁,青春语态激活千年文明

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并走进当代年轻人的内心?《博物馆很忙》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该剧摒弃传统文博节目“陈列式”讲解,以导游郝茫因“戏说”文物触发穿越的剧情为线索,采用年轻人追捧的“无限流”模式,让每一件文物都成为时空叙事的“钥匙”。
这一设定,巧妙地构建了古今对话的戏剧桥梁。剧中,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秘语、武侯祠的蜀汉余晖、杜甫草堂的诗圣日常、宋瓷荷叶盖罐的审美极致等,不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知识点,而是融入到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剧情中。主创团队用“家人们谁懂啊”、“上线种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青春化网络语态,将文物的前世今生转化为超有梗、超好懂的精彩故事,实现了从“讲解历史”到“体验历史”的转变,成功唤醒了文物背后那些闪光的有趣灵魂与不朽传奇。
三、文旅联动,线上线下引领时代新风
“看完第一集就想去省博找那把唐琴!”开播前的观众期待,印证了该剧“文旅+微短剧”模式的强大吸引力。川台构建多维度传播矩阵,在四川卫视、四川文旅频道、四川观察APP首播的同时,联动咪咕阅读、优酷等平台形成传播合力。

《博物馆很忙》的价值不止于线上观看,更在于其对文旅产业实实在在的拉动效应。该剧精准把握了当下“沉浸式体验”的消费趋势,率先实践“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理念,精心构建了“线上观看-情感共鸣-线下打卡”的完整传播闭环。

观众在剧中被“种草”的文物与故事,可以即刻在六大博物馆中找到现实载体。这种从“线上种草”到“线下出发”的新玩法,将观剧的热情转化为亲临其境的旅游动力,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它不仅是一部剧集,更是一把引领观众深入探索巴蜀文化的数字密钥,有效推动了文博资源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联动,为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动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并“火”遍了线上线下。
《博物馆很忙》的成功推出,是主流媒体坚守文化自信、拥抱时代变化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的表达方式相遇,便能跨越时空,激荡出振奋人心的时代和鸣。(图片由四川广播电视台授权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