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老舍戏剧节的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近日伴随着一连串汽笛声的响起登台天桥艺术中心。

从三面观的小剧场沉浸式版本,延展到镜框式的大剧场版本,《我这半辈子》在舞台设计上的进阶和变化一目了然。数块边界明了又锋利的几何背景板竖立在舞台上,一棵高大的树立于其中,带来坚硬又孤零的气息。七个演员游移穿梭在舞台之上,一共饰演了二十余个角色,塑造出了北平民国时期的众生图景。

首演结束后,第一次饰演舒常顺的演员邢凯程在谈及这一次创作,从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哪些力量时,他表示:“我发现小年(舒常顺)身上有太多经历和烦恼和自己的有一些相似,这让我很动容——原来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迷茫与现在年轻人的迷茫好像都差不多。”他本人与剧中的舒常顺同处青年时期,有相似的困惑——“小年很让我佩服的是,他很有思考,敢于去纠正当下,总结经验然后又能大步向前迈。”在他看来,“人在迷茫时,要不断地去总结自己当下做的,不要随遇而安,要更有勇气去找寻自己的理想。”

导演黄盈则表示,在通往寻找自我的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寻找自我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境下,要不要寻找或者说可能会出现的改变,都是始料未及的。”在他看来,“寻找自我”实则是一个“毕生的功课”“不断的修炼”,“它不是一次战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好像没有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问题之门。”也正因为此,“寻找自我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总是要‘脱一层皮’的。”他甚至用《我这半辈子》中的一句台词,亦是出自老舍先生散文作品《宗月大师》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全剧:“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

该剧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及2024年度资助项目,并已入选“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未来,该剧还将陆续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戏剧厅、顺义大剧院和天津大礼堂中剧场展开巡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