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和语言绘画,上戏这堂公开课深度勘探语言艺术秘境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0月12日报道:近日,一场名为“寻找——语言艺术之美(三)”的公开课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举行。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教学活动的一个品牌,公开课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艺术探秘之旅。王苏教授“用声音和语言绘画”,与线上线下的上戏学生、附属中小学师生及其他各界语言艺术工作者一起共享语言艺术之美。


“文字传递思想,而特定的情感必须通过语气和语调来传递。”王苏老师以一句简单的“你说呀”为例,通过六种截然不同的语气节奏演绎,生动展现了六种不同的人物情绪。她指出,诵读的核心在于“诵情感、读画面”,其精髓可凝练为八个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所谓绘声绘色,王苏老师的释义就是“通过声音这支笔,找出文字不同的密码,给文字画上不同的线条,穿上不同色彩的衣服,使文字从纸上立体起来,让文字灵动、飞翔、赋予生命。”而声情并茂,就是“在舞台上和人交流时,要注重声音色彩变化,用眼睛、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帮助完成传递情感的任务。”



王苏老师向观众介绍了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力量的强弱、重音、停顿、语势、类比等声音绘画工具,并结合11个精选篇目,现场示范语言技巧的运用。她强调,用声音和语言绘画就是“让文字形成一个又一个丰富的声音画面,让聆听者走进这个声音画面中来,去感受声音画面里的景、物、人、事,并且和声音画面里的人物一同去呼吸、一同去生活、一同去经历、同去成长、一同去感受,一同去想象,最后,让聆听者和朗诵者共同完成这篇作品的创作。”


王苏老师以其“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力,传授了语言艺术理论与技巧,深刻展现了如何运用声音的色彩以及眼神、表情、肢体等语言手段,精准传递作品内涵与情感。舞台精心设计,背景都是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和诵读的声音完全融合在一起。

本次公开课现场座无虚席,各方观众近300人,线上直播吸引1.5万人观看,点赞量突破6万人次。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许多评委都来观摩,王苏老师对语言艺术的探究成果对戏曲演员无疑是一种启迪。

王苏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是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文教办、市语委办的大力支持,由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品读工作室联合主办。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