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他们联合推出的作品不仅被视为业内标杆,更是俘获了大量30岁以下青年观众的心;他们同时也在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他们就是青年舞蹈艺术家、导演黎星和李超。10月15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联动活动——“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核心板块“青年戏剧种子计划”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迎来第二场活动。现场展开对谈、交流的正是黎星和李超。
黎星。
本场“青年戏剧种子计划”以“生长”为核心主题,这似乎刚好契合了黎星、李超两人的青年舞蹈艺术家、导演的身份。走进现场,从青年创作者的艺术积淀与突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关键议题,都在他们坦诚的讲述和回答中有了最为鲜活的答案。
提到黎星、李超,就不能不提他们联合执导的代表作、民族舞剧《红楼梦》。一如本文开头所述,该剧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热度就不断攀升,火爆异常。本场分享他们也由《红楼梦》的创意构思、舞台呈现谈起,细数了青年导演在创作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在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中的探索成果。
李超。
“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在30岁左右的时候就有了去改编这样一部作品的机会。”黎星坦言,这是一个可以去仔细研读名著、深入了解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机会。既传承文脉精髓又实现当代创新,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黎星说,其实自己和团队伙伴们一直都在寻找这样的表达脉络和“那根线”。
不敢考虑更多,就是不断地读各种不同版本的书,不同的解读,更有感触更合拍的方式理出一个我们想说的,美食风景都有表述,找到我们想表达的脉络和那根线。
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的表达之中?李超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做减法”是他首先提到的关键词。“我一直比较警惕文化符号的拼贴。”李超说,越是遇到庞大的主题自己越是会提醒自己要多“做减法”。“如果我们选择的是真诚而克制的方式来表达,往往更能抵达本质,收获超越预期的艺术效果。”
参加活动的青年戏剧创作者。
面对“表达自我”与“迎合观众”之间的抉择,李超认为创作本无定法,艺术家应回归创作的本源,“不必执迷于某一种风格,重要的是忠于内心、忠于艺术本身。”
而黎星在分享创作体会时则强调,文学经典为舞台注入了灵魂与情感的根基。他表示,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创作过程中应警惕陷入对“方法论”的依赖。“创作应当源自本能,如同一颗埋入心灵的种子,唯有以热爱和真诚持续浇灌,才能等来开花结果的一刻。”
当有现场的青年创作者问起现在回看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有何想对当时的自己说的时,黎星笑着回答:“我想说一个词:坚持。”黎星解释,这个词也是送给当下的青年创作者的。“创作无疑是辛苦的,很多时候都像是在胡同里穿行,面前已经到了死路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然后去找到合适的出路。”
黎星还特别提到,“像现在举行的艺术节,我们要做的是享受艺术,而不是去享受拿奖。”他表示,大家都是喜欢艺术才投身其中,更应该享受艺术本身带来的乐趣。
活动现场的青年戏剧创作者踊跃提问。
此外,现场的川渝地区青年创作者与高校师生还围绕“导演风格建立”“跨界合作挑战”“传统美学当代转化”等话题积极提问,现场氛围热烈。黎星鼓励青年文艺工作者“沉下心积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专属的艺术表达路径;李超则以“每个作品都是一次成长”为青年鼓劲,建议大家不必畏惧外界定义,坚信作品本身的力量。
据介绍,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联动活动,在重庆举办的“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以“艺术点亮生活,城市文旅焕新体验”为主题,是一个联动艺术院团与高校,构建青年艺术人才交流、展示、成长的综合平台。
其中,“新声戏剧汇”联动演艺空间展演青年作品,激活文旅新场景;“无界新空间”汇聚顶尖院校资源,通过VR体验、机器人舞蹈等形式推动艺术与多领域融合;“种子计划”则依托名家对话、剧本孵化等环节,打造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培育链条。
据悉,继本次“生长”篇章后,10月25日“种子计划”将迎来“绽放”环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濮存昕、冯远征、闫锐、常疆将同台对谈,探讨“从技艺到精神的表演传承”;收官阶段的“传播”篇章,将通过“渝本计划”的剧本演读与孵化签约,助力优秀文本真正走向舞台。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张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