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歌剧舞剧院“西子国乐”民族乐团(简称“西子国乐”)一行13人,应邀访问荷兰、法国、瑞士三国,在阿姆斯特丹、海牙、马赛、里昂、伯尔尼、日内瓦等8座城市,参与了包括使馆国庆招待会、中秋音乐会、校园交流、旅游推介、街头快闪在内的10余场活动,以音乐为媒介与欧洲观众进行了一场跨越山海的对话。
“音乐外交”的生动实践
此次演出行程紧凑,乐团在14天的时间里需要适应不同场地、不同观众群体及不同的演出形式。“挑战不小,对每位艺术家的心理素质、体力和专业都是一次考验。”演员赵佳琦表示,此次访问演出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让她深切体会到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的幸福感与责任感。
乐团的演出贯穿于一系列高级别外交场合。在中国驻荷兰、瑞士使馆以及驻法国马赛、里昂总领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上,“西子国乐”的演奏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华彩篇章。在荷兰,近600名各界嘉宾在民乐与西方乐曲的交融中感受热烈友好的气氛;在瑞士伯尔尼,500余名瑞方政要及各界友人在欣赏中国民乐演出的同时,见证了中瑞建交75周年纪念邮封的揭幕……
此次出访的领队单雷鸣在回顾这段旅程时,用“震撼心灵”与“拉近距离”形容中国民乐走向世界的生动图景。这些演出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展示,成为“音乐外交”的生动实践。
中国民乐进入欧洲城市生活
除了音乐厅演出和使馆活动,“西子国乐”还走进当地校园与城市广场,让中国民乐以更直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欧洲民众的日常生活。
在马赛市雅克·希拉克国际学校,一场中法青少年音乐交流会吸引了130余名师生。艺术家演奏了《苏堤漫步》等中国名曲,与法国学生同台奏响《云雀》。演出结束后,该校校长体验扬琴演奏,在演奏员的指导下尝试拨弦,感慨“中国乐器博大精深,虽难却极具魅力”。互动环节中,乐团成员对竹笛、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的介绍,激发了学子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学生们对民乐的好奇与喜爱很纯粹,他们尤其关注口笛在《云雀》中的运用。用这种方式增进对彼此文化的探索欲,正是交流的意义所在。”单雷鸣说。
在单雷鸣看来,剧场演出能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国民乐的震撼力,街头快闪则更易拉近中国民乐与民众的距离。在瑞士伯尔尼老城广场的快闪活动中, 乐团演员身着马面裙,在古老的拱廊下奏响《采茶舞曲》《北京一夜》《新赛马》等曲目。行人纷纷驻足,有的举起手机记录,有的静静聆听,还有不少人上前询问乐器原理,演奏员现场讲解乐器的历史并传授基础演奏技巧等。同场,来自伯尔尼华夏中文学校的外国学生还表演了中国武术和傣族舞,其中一人扮演的中国古代将军,形象有反差感但神韵到位,成为文化交融的有趣注脚。正如中国驻瑞士使馆参赞兼伯尔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崔可所说,这次活动是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符号、推动两国人民更好理解彼此的成功尝试。
音乐跨越国界,讲好中国故事
精心编排的曲目是此次访问演出成功的关键。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介绍,乐团秉持“中国底色+当地特色”的双轨思路,既深耕传统,演绎《梁祝》《采茶舞曲》《步步高》等饱含江南韵味与中国情感的经典之作,也大胆创新,用民族乐器改编并演奏了到访国的知名曲目。
在荷兰,当经典歌曲《白兰鸽》的旋律被中国乐器重新诠释时,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随乐击掌、轻声跟唱。在法国,演奏家用民乐演绎的法国流行歌曲《带我走》和经典歌剧《卡门》选段,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现场发出阵阵欢呼。在中秋专场,乐队特别演绎了《但愿人长久》,用旋律搭建文化对话的桥梁。当《友谊地久天长》的熟悉旋律响起,全场不同国家的友人用各自母语跟唱,让乐团成员热泪盈眶,音乐在此刻展现了连接人心、传递友谊的强大力量。
作为本次出访交流活动的总策划,崔巍总结,此次欧洲之行不仅是一场艺术交流,更是一次有效的文化传播,乐团通过15场演出,将江南丝竹的婉转清丽与中国民乐的恢弘气象深深植入欧洲观众的心间,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交流方式,让江南韵味、中国声音被更多人听见、感知。
从荷兰观众对艺术的热爱,到法国观众极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及热烈反响,再到瑞士严谨文化氛围下的欣赏与共鸣,“西子国乐”用专业的演绎证明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命力与包容性。这次旅程,也是国有文艺院团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命的一次扎实行动。
2025年10月16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丝竹传情 乐通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