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10月11日,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的梅里小剧场内掌声雷动、二胡悠扬,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带来的《赛马》《太湖美》等经典民乐节目,让这座藏于社区里的剧场变成了艺术的客厅。很难想象,这样高水准的演出,如今已成了梅村百姓“周周见”的日常。
优质资源精准对接,破解基层文化供给难题
而就在半年多前,尽管拥有设施完善的文艺演出阵地梅村二胡文化园,梅村街道却一度为“有场地、缺内容”而犯难。“我们一直希望打造一个无锡老百姓的群文品牌“梅里小剧场”但苦于优质演出资源难以持续下沉”,街道文化工作人员表示。转机来自于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作为无锡唯一试点单位,梅村街道成功对接了省级演艺资源库,一举引入了涵盖话剧、民乐、锡剧、木偶剧等135个优质节目。市级层面通过无锡市“茉莉花开 锡路芬芳”文艺直通车文化配送工程,区级层面依托“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暨2025年新吴区“白玉兰”文化惠民工程,共同构建起持续输送优质节目的资源网络。
依托省级专业院团的强力支撑,梅里小剧场迅速“活”了起来。今年以来,这里已举办高水平演出45场,涵盖不同艺术门类,服务观众超4万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生动局面。更值得一提的是,街道创新建立了“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的互动机制:通过“梅里聚焦”微信公众号,居民可以提前浏览节目单、观看精彩片段并投票选择心仪的演出;线下,社区网格员主动收集老年群体的观演偏好,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
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还可以通过扫码进入评价系统,对节目内容、演出质量、现场服务等进行实时打分和留言。这些宝贵的“第一手”反馈又直接影响了后续节目的采购和安排,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的完整服务闭环。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运营”,探索文化赋能新路径
为了将“梅里小剧场”这颗“文化常青树”长久浇灌下去,街道正以此次活动为战略桥梁,主动与省级院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双方不仅在探讨节目购买、合作商演等可持续模式,更旨在构建一种长期伙伴关系,确保今后仍有源源不断的省级优质资源注入梅村,为“梅里小剧场”群文品牌提供持续活力。
除了“送戏进门”,更可喜的是,专业资源的注入也激活了本土文化团队的“造血”功能。通过“艺术家驻村”“文艺轻骑兵培训”等计划,省级院团的专家们深入社区,开展民乐、舞蹈、书法等多门类辅导,帮助“泰伯琴韵民乐队”等草根团体提升艺术水准。“我们排演的节目现在也能正式登台了!”一位本土演员自豪地表示。
硬件升级也在同步推进。在市、区两级支持下,小剧场专业电子大屏马上要安装到位,消防提升改造和演出许可备案也在井然有序的进行,梅村文化站全员更在努力考取演出经纪人资格证,“有资源演、有资质办、有人才管”为“梅里小剧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有场无戏”到“好戏连台”,梅里小剧场已成为梅村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张金名片。随着话剧、舞台剧等高品质演出陆续走进社区,过去主要接触传统戏曲的居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省级院团的高水平演出,审美视野不断开阔。不少居民感慨:“以前总觉得话剧、音乐会很高冷,现在发现它们也可以很亲切、很生活!”
如今,走进梅里小剧场看省话剧院的话剧、听省民乐团的音乐会,已成为梅村百姓的新日常。一个原本抽象的群文品牌构想,正通过省、市、区、街道的合力,一步步变为生动的现实。未来,梅村街道将继续借助省级文艺直通车平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节目门类、深化互动机制,让梅里小剧场不仅“演得好”,更要“活得久”,成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鲜活“梅村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