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蚕书》重识秦少游

  文 | 李广春

  前些时候,笔者偶然得知秦少游中榜进入仕途之前,曾写过一篇《蚕书》。这篇千字文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记录蚕桑和缫丝的科技文献,在古代农业科学、古生物学、古代史等方面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关于《蚕书》,我也曾请教不少秦少游老家的高邮人,大多数人对此闻所未闻,即或有所知也语焉不详。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秦少游的文学贡献和历史影响毋庸置疑。但他的《蚕书》为何鲜为人知?是其文学贡献太大掩盖了《蚕书》的光芒,还是千字篇幅容易被人遗忘?在我看来,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认知的局限。

  常人对文化的理解,似乎就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至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文化的内核,恐怕没多少人说得清。把小文艺当作大文化,是长久以来的一个误区。其实文化表现为百姓生活、科技生产、人文生态等,生活显然是第一位的。而生活无论怎么丰富多彩,都离不开经济支撑。寻常人家有了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才能有闲情逸致、风花雪月。因此,有见识的文人不仅不会漠视生活实际,反而会视稼穑如命,用毕生所学致力于推动生产发展。

  秦少游正是这样的文人。当年,他将赴京赶考途中的见闻,特别是对山东兖州农民养蚕的经过进行细心观察,返乡后又结合家乡蚕桑养殖的经验,系统研究蚕桑生产规律,写出了《蚕书》。这篇千字文对蚕卵经浴种发蚁,蚁蚕吃桑叶后结茧,煮茧温度的掌控,缫丝的全过程,以及缫车的结构及传动原理等,都有详细记录。

  《蚕书》自然也有其局限。比如它以农家方言为主,加之年代久远,现在读不免艰涩难懂;仅记录蚕桑养殖及缫丝的过程,缺乏原理剖析,未免失之简单;全文无图,未能做到直观形象,只靠文字展开想象等。尽管有诸多不足,但仍要说秦少游是有民生关切的真文人。

  秦少游诗词写得好,对民生关切探究有体会,做什么像什么,一篇《蚕书》出手便出彩。这种大家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就拿三朝元老、九省疆臣的扬州阮元来说,家风家教自不必说,教书育人也不用讲,单以其将外国科学家介绍到中国的《畴人传》论,远见和胸襟就很难得。

  秦少游细致观察蚕桑过程将其记录下来,把每个环节要点及注意事项都做了说明,使《蚕书》成为很好的科普文章。从这个角度看,《蚕书》也启示我们,文人不该仅关在书房寻章摘句,而应拥抱新时代、关注新变化、研究新趋势、体现新担当。

  古时文人的风骨高山仰止,其经世济民的务实精神更值得我们效仿。他们并不把文学艺术作为高人一等的职业,而力求以自己的才能造福社会。当下,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创新驱动、科教兴国更需文人关注科学、研究科学,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与发展同向。即以时下的智改数转网联而言,如果有人写出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未尝不是文人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生动实践。

  此外,《蚕书》少有人说起,也反映出我们对文化理解的视野还需再宽广。只用自己的爱好和经验去理解秦少游,让《蚕书》这类益智醒脑的著作束之高阁,使其科学探究精神不能发扬光大,恰是文化传承创新中需要注意之处。

  在吟唱少游情诗之余不妨翻翻《蚕书》,也许它不那么好读,但道理还是好懂的,那就是不懂社会进步趋势的不是真文人,不肯造福于民的不是好文人。想成为真正的文人,不妨学学秦少游,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为文化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让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20日 03:3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