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折个角又完整退还 “佛山喜酒不收礼”上热搜


制图:易福红(豆包AI)

近日,来自北方的宗小姐在佛山顺德参加朋友婚礼时,经历了让她惊讶的一幕:当她递上红包时,新娘并未收下,而是含笑接过,轻轻摸了一下红包、折了一个角,随即完整地还到她手中。

顺德

  “红包折个角,就代表收到祝愿了”

“我很震惊!”宗小姐将这段经历发到网上,迅速引发广泛共鸣,让顺德这一传统风俗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许多网友纷纷称赞这“只折角、不收钱”的风俗“充满了人情味”。

作为土生土长的顺德90后,新娘吴小姐对这一风俗早已习以为常。她告诉南都记者,佛山顺德人办喜事,一般都是不收红包的,这个已经是当地人默认的风俗习惯了。“从我记事开始,我们这边就是这样做的。对于我们来说,大家愿意花时间过来参加宴席,已经是表达了他们的心意了。”

记者了解到,尽管在当地不收红包是惯例,但大家基本还是会带着红包赴席。吴小姐补充道:“红包折个角,就代表收到宾客的祝愿了。有一些朋友知道我是不收红包的,所以他们有的人干脆直接没给我。我们这边就是很纯粹地请大家来开心地吃顿饭。”

  清远

  份子钱“不过百” 村民:“讲心不讲金”

这份“重情轻礼”的淳朴民风,并非顺德独有。在广东许多地区,无论是喜事随礼还是新年派利是,更多时候都是“讲心不讲金”。

在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每当村民有喜事办喜宴,随礼的份子钱一直有不过百元的传统。

这是村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份子钱只收2毛钱“一个肉包的价格”,后来是五块、十块,再后来,涨到三十、五十。生活水平在提高,份子钱却一直“原地踏步”。偶有从外地来参宴的人瞅了一眼“喜桌”——也是有鱼有肉、有鸡有鸭,便表示不解:“不会亏吗?”

“人情大过天”,今年5月,南都记者探访这个小镇时,村民都这样说。首先办喜宴就是大伙儿聚一聚,不存在铺张浪费;其次,也是图个热闹和高兴。所以,哪怕即使收支不平衡,大家也乐于庆祝,因为“人情价值”远大于“账面价值”。“你的人到了,比给份子钱更有意义。”

彭姐嫁到岭背镇岭背村有十几年了。谈起最近一次办喜宴的场景,还是两三年前的新居搬迁,昔日情景仿佛仍历历在目。一天的热闹过去后,彭姐也不忙着记账和拆红包。

“为什么?根本没必要!”彭姐说,村子里的份子钱大家约定俗成,“一般都是20块、30块,最多50块”。她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准备一桌饭菜,光食材就花费了有六七百元,10桌就是六七千,事后份子钱总共才收了3000多元。

她说,村里面办喜事就这样,“人情大过天”,图个热闹和高兴。即使收支不平衡,大家也乐于庆祝,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和传统习俗。

何叔现年67岁,出生于岭背镇向阳村。谈起自己结婚时的光景,还是在上世纪约80年代,在那个质朴的年代,场面简朴而欢腾。谈起当时的份子钱,何叔抽出手,伸出两个手指头说,“就两毛钱!”“毕竟当时肉包子才两毛钱一个”。七年前,何叔六十大寿,又办了一场喜宴。“这回份子钱涨到了三十、五十,但相比其他地方,涨幅还是不大!”何叔说。

“村里面形成的这种份子钱习俗,好处是较为亲民,大家压力较小,也不会攀比。”当地人说。

茂名

  “有喜事 来种树”  

与此同时,近年来,起源于茂名高州市的民间传统“有喜事 来种树”的“绿色新风”正吹遍南粤大地。

“我们引导新人积极参与‘有喜事来种树’活动,用种植绿树代替大操大办。”茂名高州南塘镇彭村相关负责人告诉农民日报记者,2024年,茂名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有喜事·来种树”倡议书》,对这一文明新风进行制度化倡导,鼓励人大代表带头示范,推动活动覆盖全市。

“摆酒热闹一阵子,种树几代人得益。这是给子孙种下福根,非常有意义!”彭村隔壁的镇江镇山口村,是“有喜事来种树”发源地之一,山口村原党委书记张建寿感慨道,从“摆几桌酒”到“种几棵树”,如今各村村民凡遇嫁娶、添丁、升学等喜事,皆会到山坡捐种绿树。

在彭村,孩子考学也是一件大喜事。“这片是我们的‘状元林’,孩子们考上了大学,便来这里栽种一株桂花树,这已经成为一种风俗。”凝望着“状元林”树木上历经岁月的记名卡片,彭村原党支部书记吴国杨介绍。

为涵养良好家风、带动文明乡风,村里连续17年开展奖教奖学活动,每年6月底为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颁发奖状与助学金,并鼓励他们走进“状元林”亲手种下希望之树。这一举措让尊师重教、崇德向上的种子在村民心中悄然生长。

“年例大过年”是茂名的老传统,每逢“年例”,茂名村中总要大摆宴席,请亲朋好友与往来过客共享美食。今年年初,“做年例,齐种树”为茂名传统民俗注入新生机,游子返乡、亲友相聚时,总能听到村民热情招呼:“森林公园还有20多亩空地,大家可邀亲友睇年例、种‘年例树’,让年例添绿增彩。”

据了解,当地群众长期将植树与婚庆、乔迁、升学等人生喜事相结合,通过栽种纪念树寄托情感、传递祝福,该习俗自2014年开展以来,在高州已持续践行11年,累计植树超2500万株。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这一行列。多地发出“有喜事 来种树”倡议书,推广喜事新办,用种“喜事树”替代大操大办,将个人幸福、人生的重要节点等与生态保护相融合,“喜事林”“同心林”“婚庆林”等各种喜事林不断涌现,推动喜事从“酒桌热闹”向“绿色低碳”转变。

专家

  别让礼金绑架了人情

为什么广东地区的礼金习俗与其他地区有如此大的不同?

据《羊城晚报》报道,区域和历史是一大原因。在古代,岭南地区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隔千里,遥远的路途和崎岖的地形使当时岭南地区相对闭塞、信息滞后,中原地区的随礼习气没有传进来,因此当地份子钱更注重延续传统文化内涵。

在岭南地区,“红包”仍被称作“利是”或“利事”,即好运连连、诸事皆宜的意思,派利是往往只是为了一个好兆头,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古时“压岁钱”以红绳穿几枚铜钱的习俗,象征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加之广东的新兴城市有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入乡随俗并量力而行,让“情感至上”的朴素逻辑得以保留和延续。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接受采访时,从社会变迁角度分析,“随份子”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情义,体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需求;二是在婚丧嫁娶等特定事件中,亲朋好友之间的“份子钱”具有帮助和互惠的功能。但如今,“份子钱”表达情谊的功能相比之前在减弱,而功利性的考量在增加,有些人还想着靠办酒席多挣点钱回来,这种变味的“随份子”让人们对其产生反感。他认为,礼金的核心应是情感联结,若沦为攀比或算计的工具,便偏离了习俗的本意,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交流。

采写:南都记者 卢婉珊 张思琦

部分来源:羊城晚报 农民日报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