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记者从海淀区获悉,坐落于原畅春园西花园旧址的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近日迎来首个常设展“山水连城——海淀历史文物展”,并正式对公众开放。
作为“畅春新园”科技文化集聚区的核心载体,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以保管、研究、阐释和展示三山五园及海淀文化遗产为根本职能,集遗产保护、文化交流、山水风光于一体,致力于建成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展示、教育与交流中心。
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山水连城——海淀历史文物展”。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牡丹芦雁图壁画等多件重要文物集体亮相
此次开放的“山水连城——海淀历史文物展”位于中心地下二层,300余件(套)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海淀出土文物集中亮相,串联起一幅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海淀文明长卷,成为公众解读区域文明脉络的重要窗口。展览采用“历史珍品+数字体验”模式,将文物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让千年历史触手可及。
展览中,多件重要文物集体亮相。1991年出土于海淀区八里庄王公淑墓的牡丹芦雁图壁画,此次为出土34年来首次公开展出。这幅墓室北壁的通景式弧形壁画,以枝繁叶茂的牡丹为核心,搭配秋葵、百合与悠然栖息的芦雁,色彩虽历经千年仍隐约可见,是北京地区已发现的唐代晚期花鸟题材壁画的核心代表,为研究唐代绘画技法、花鸟题材演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嘉宾带着MR设备在翻转观看前面展出的瓷器。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985年出土于海淀区国家气象局院内的青花携琴访友图罐,罐身绘有“俞伯牙携琴访友”“高士对弈”等经典场景,青花发色淡雅温润,胎质细腻如脂,堪称景德镇官窑经典之作,罐身“知音典故”的题材设计,更尽显明代文人的归隐情怀与精神追求。
青花粉彩仙桃蝠耳橄榄瓷瓶现藏于颐和园,为乾隆时期制瓷工艺的代表。瓶身呈橄榄形,两侧设蝠耳,通体饰仙桃、蝙蝠纹,取“福寿绵长”“洪福齐天”的吉祥寓意;瓶内及底部施松石绿釉,底款为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釉色均匀、纹饰精细,直观展现了清代官窑“工精料美”的特点。
雕西洋花建筑构件取自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遗址,以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呈扇形,构件前后刻有大贝壳纹样,顶部雕柿子、莲蓬等吉祥图案,底部饰缠枝花纹,形制为西洋式对称设计,纹饰却融入中国传统吉祥元素,是清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直接物证。
1951年出土于北京市海淀区董四墓的金匜,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捶揲成形,状如瓢,敞口,卷沿,鼓腹,短柄,平底,通体光素。匜是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此器物为明代皇室妃嫔生活用品,由宫中内府机关制作,形制规整,黄金材质尽显奢华。
观众可通过MR技术“走进”文物
为打破传统展陈的单向传播局限,展览深度融合MR沉浸体验、AI数字人导览等科技手段。观众可通过MR技术“走进”文物,近距离感受文物的细节肌理;AI数字人则会针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内容,提供个性化讲解,让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据介绍,这种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方式,将海淀“山水相依、古今交融”的特质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成为“科技+文化”活化遗产的样板。
作为首批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此次常设展的开放,进一步丰富了示范区的文化服务供给,完善了区域文化服务体系。中心以常设展为载体,将文物展示、学术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常态化的文物解读、多样式的学术活动及普及性的科普课程,让历史遗产走进公众生活。
参观指南:
展期:2025年10月1日起(开放试运行)每日9:00-17:00(周一闭馆)
地址: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B2层
方式:无需预约,免费参观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