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精髓,其实就这一个字


《周易》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孔子就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熹平石经《周易》石刻。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经典,或许大多数人会用“易”这个字,不过,在人大哲学系教授温海明看来,则应该是“意”字。

他提醒我们,易学是心意觉知、修改、实化、更新意念之学,时刻不离主客交融、心物融通的认识论框架。

二十多年前,他因爱好哲学而钻研中国哲学,又因爱好中国哲学得悟易道。《周易明意》是过去二十多年中的《周易》哲学沉思录,力图汇通易学与中西哲学。



潜心二十年写就,从以“意”为本解读《周易》。

这本书初版以来,长销不衰,近日迎来的新版经过大幅修订,并特意在每一卦后增加“明变”部分,以解该卦的卦变来源。

01


人天之意不仅理论上可能

而且实践中完全能做到

《周易》最重要的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推天道以明人事”,即如何打通天道人事,人如何推演、了解、配合天道。

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无不体现出无家可归的无奈,而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则不断去领会生生不息的宇宙大化、充满元气淋漓的生机系统。

与西方那种将神圣视为永远不可企及的超越不同,中国哲学强调,人的意识境遇达到人天之意,不仅理论上可能,而且实践当中完全可以做到。


意本论认为人的心意与天地共生共创,心意时时刻刻通于天地,世界是一个意物交关的世界。我们的心有意念,运用意念可以参与世界生生不息的流转过程,即宇宙化生的过程。

《周易》就是这样一部修炼著作,让我们提升自己的意识境遇,达到如神如天一般的境界,却不离开每天的日常生活。

02


用意念感受几微之间

可以达到整体性认知和智慧的开显

《周易明意》强调,几微是意物同源的核心。

真正的认识并不依赖于抽象推理或逻辑分析,而在于意念与万物“几微”之处的感应和贯通

存在之境因缘(条件)而起,境是缘的联通形态,有其自在之力,意能够于境中蓄积力量。

意入境整合力量如在境中拉出一个矢量,必影响该矢量周围的相关力量,所以意入境看起来似乎入无意之境,但其实是整合诸心之力。

意与物时刻共在,人对于欲望必须有条件地控制,否则就会不断地付出代价,直到把原初的意物平衡体系打破。人处于危险境地时要非常小心,因心念的偏差会导致外物的侵害。


古隆中风景区,龙德而隐出自《周易》。

地与天之间的格局是人生之境,也是意物之境,其实也就是人心的格局。

03


意本论是自由意志论

人可通过“通变”主动把握趋势

意本论强调,人的命运并非完全被决定,虽然外部环境和先天条件对人生有重要影响,但《周易》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本论认为,对变的认识本身是个变化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被动的,一种是主动的。

被动的叫“变通”,比如“船到桥头自然直”,调整自己,顺应形势。

另一种叫“通变”,即通达变化,是在领悟变化的基础上,对变化的趋势作出判断,这种对变化趋势的领悟让人有一种视野或愿景,再随之产生一种见识力。


因为有视野和见识力,你的意向比别人远大,你能看出事情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让别人认可你看到的发展方向。

那么,你就能通达变化,并能够反过来影响别人,进而领导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领导力。

关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周易明意》指出二者不仅可以共存,而且能够通约,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

04


意本论基于感悟感通

人可以领悟和改变生存状态

人生是一个与物互动的过程,而与物互动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修道过程,也就是修行自己的心灵意识状态的过程。

人的心意与世界运动合拍,与宇宙的能量运动合拍,才能够形成有力的道,心之道落实为物之道,成为意物关联相通之道。

人必须努力应对各种意识境遇变化,调整其意识境遇跟集体的意识境遇之间的关系,不能够让情不自禁的冲动继续随意地表现出来。


西方哲学基本不谈感通和领悟,因而更接近宗教,意本论则基于感悟感通,在跟具体物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转化物、理解物。

人的精神力量有可能去理解和吸纳情境的变化,这种同一性因为人的精神包容度而有所不同,人们能够在经历过事情变化以后扩展自己的心灵,延展自己的心灵到各种各样的方面去。


你如何理解《周易》的精髓在于“意”

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读《易》体会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温海明教授亲签版

温海明教授潜心二十载写就

不违古训又有成体系的六十四卦哲学解读

全文逐字逐句的解读和哲学阐发

一部书把握阳明心学要义

一意本原,念念改命

扫码进群,更多福利

-End-

封面图 | 视觉中国

观点资料参考:《周易明意》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一意本原,念念改命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