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齐鲁|玉壶琼树幻化处:古诗文里的趵突泉修治史

文|戴永夏


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济南趵突泉,向以美丽壮观闻名于世。它的美,固然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历代对它的修治也起了重要作用。

宋代以前,趵突泉尚属自然状态的泉。那时它偏居荒郊野坡,伴的是牧童野老,多的是乡间野趣,很少有文人墨客前来吟诗赏泉,因此也就鲜见咏赞趵突泉的诗文。直到宋朝前期,这种状况基本未变。

北宋熙宁年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即济南太守)。虽然他在任只有两年时间(1072—1073),却为济南做了许多好事,尤其在城市建设上,他疏通了济南的河道,使各路泉水皆入当时的“西湖”(今大明湖),并在北面修建了北水门调节湖水;他还在趵突泉旁修建了历山堂、泺源堂这两座著名古建筑。从此,趵突泉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自然形胜之上又增加了人文色彩。

对于齐州二堂的修筑,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这样写道:

齐滨泺水,而初无使客之馆。使客至,则常发民调林木为舍以寓,去则撤之,既费且陋。乃为之徙官之废屋,为二堂于泺水之上以舍客,因考其山川而名之。

在建“二堂”以前,趵突泉边并无宾馆之类的固定建筑,如有官方的使者来济南办事,就在泉边搭建临时性住所,使者走后再拆掉,这样既浪费工料,住所又很简陋。有鉴于此,曾巩便在拆除的废屋基础上建起了永久性的宾馆——历山堂和泺源堂。此后,这里逐渐成为游览场所。

随着趵突泉影响的日益增大,人们对它的修治也不断加强。尽管有些情况史志未载,但从留存下来的诗文中,仍能看到一些明清时代对趵突泉的修治情况。

明代天顺年间,趵突泉上又建起一座观澜亭。对此,明代人王麟在《建观澜亭记》一文中作了专门介绍。文中写道:

天顺辛巳钦差中贵重臣韦公、吴公来济公干,时往观焉。爱其清冷特异,有如玉壶琼树,幻化蓬莱阆苑之间,洗心涤目,襟怀为之豁如也。乃于泉之旁得隙地构亭,以壮憩息观览之胜。时钦差巡抚山东都宪贾公,巡按侍御杨公、李公,因名其亭曰观澜。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样一段史实:明天顺五年(1461),钦差大臣韦公、吴公来济南公干,闲暇时到趵突泉游览,眼前的景象令他们眼界大开:那汹涌澎湃的三股水如同蓬莱仙境中的玉树琼枝,又像玉壶倒悬,让人看了顿感赏心悦目,襟怀豁然开朗。他们深深爱上了独特奇妙的趵突风光,便令地方官员在泉边建亭,以便于游客在此观泉、休息。亭建好后,钦差巡抚山东都宪贾公和巡按侍御杨公、李公共同商定,给亭起名为“观澜亭”。对这个亭名,作者又进一步作了解释:

若夫亭之所谓观澜者,澜乃水之湍急处,是言其水之有本,其立名昭示之义,於穆渊徵。凡登斯亭观澜之际,又当求斯理于言外。

亭之所以叫“观澜”,是因“澜”有水流湍急之义,以此来昭示趵突泉水来源之深远。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时任山东监察御史雍麓原见泉亭倾圮、泉脉淤塞,便会同都御史沈公方、历城县令李从宜、郡守项守礼等,筹集资金,调集力量,于翌春动工,对趵突泉及其周边进行疏浚整修。对此,清代山东巡抚周有德在《重修趵突泉记》一文中作了以下描述:

经始旧亭,加崇基础,增翼宇栋,稍广廊舍,以止属从。又于亭之北对立二碑楼,以屏风雨。亭之南开疏夹河,架以小桥,远引白龙、黑虎二泉流其下,环亭东西而北溯。又掏挖趵突三泉,稍使浚发,大会众泉……

这次修治的规模较大,不但重修了旧亭,增建了廊舍,还在亭北建了两座碑楼,亭南开挖夹河,河上架了小桥,将白龙、黑虎两泉的水引进河中,绕过亭的东西两面,向北流去……同时还掏挖了趵突泉底,疏浚三个泉眼,使泉水喷涌更旺,更通畅地与众泉汇聚……

明万历初年,历城知县张鹤鸣在趵突泉上建了一座名为“来鹤桥”的木桥。明天启末年,此桥已严重损坏,济南知府樊时英又对此桥进行了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御史程公再次重修。时任山东提督学政施闰章参加了重修工作,他在《重修趵突泉记》中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文中这样写道:

壤居都会,群儿裸浴为水嬉,饮马践蹂,沙石阻淤,向所称涌起数尺者,今仅尺许。又其桥材弗良,旋构旋圯,游人惴惴失坠,临观不欢。监察侍御程公来按是邦,布令流膏,修旧举废。既数月过泉上,诧曰:“何泉之昔壮今弱也?”亟出俸钱,命浚之。

这里先交代了重修趵突泉和来鹤桥的原因。当时的趵突泉缺乏管理,又因来鹤桥原来使用的木材质量较差,游人走在上面提心吊胆,担心掉进水中,因此难以安心观泉。新上任不久的山东监察御史程公深感惊诧,赶忙将自己的俸钱拿出来,让人修桥挖泉。

接着,作者又写了筹划建桥的情景:

闰章为之经始,上自中丞许公及藩臬郡僚诸大夫,咸有助焉。于是疏壅决滞,所去沙石成丘;剑拔雷轰,复泉之旧。召工师,询桥材,对曰:“柳可三年,榆槐可十年,松杉可数十年。杉为上,然南产也,其直数倍。”吾为其难且久者,遂桥以杉;施丹涂漆,辅槛以砖,桥下横置联锁,饮马者不得至;禁民毋亵污。凡楔桷垣甓之颓缺漫漶者,皆治而新之。又为桥于漱玉亭前,三月落成。

当时,施闰章全面负责这项工程,巡抚、布政使及各级官员大力协助。由于泉池淤塞严重,他们先找人进行清淤、疏浚,挖出的沙石堆成了小山丘;又召来工匠,向他们打听建桥的材料。工匠说用柳木只可维持三年,用榆木、槐木可维持十年,松木、杉木可维持数十年。其中杉木最好,但它产自南方,价钱比普通木材贵数倍。施闰章决定选用难以置办却持久的杉木来建桥,并在后来建起的桥上描红涂漆,进行装饰;桥头用砖镶辅,桥下横置铁锁,使饮马者不能随便来泉上饮马;禁止周围居民污染泉池。对泉边残缺破败的建筑,一律加以整修,使之焕然一新。同时又在漱玉亭前建一小桥。整个工程用了三个月建成。

文章末尾,作者写了百姓的反应:

齐人踊跃来观,咸谓其事举工速,同吾乐而不吾役也。为之歌曰:“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潜蛟出蛰兮,飞虹蜿蜒。”又歌曰:“宣郁导淤,泽用不衰;选材济危,功用不隳。君之戾止,饮酒燕喜。小人忭舞,歌此乐土。”

此后,趵突泉又经过多次整修,其周边的建筑越来越多,人文色彩越来越浓,逐渐成为济南的主要名胜和游览胜地。

(作者为济南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