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秋佳瑞图卷》
旧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俗称八月节,是民间传统的三节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春昼,击土鼓,歙豳诗,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旧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八月的中间,故名“中秋”。据说,中秋节在两汉时已初具雏形,其时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于隋末唐初,唐军将领裴寂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发明了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明、清以来的京师,民间一直沿袭这样的习俗。
刚入八月果子市就热闹起来
中秋正逢诸果成熟上市,是个果子秋,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老北京的中秋,不是从八月十五当天才开始的。刚入八月,鼓楼西大街的北市、前门东侧的南市就热闹起来,鲜枣、葡萄、晚桃堆得像小山,干鲜果行的灯笼从清晨亮到日暮,小贩的吆喝声混着果香飘出半条街。《京都风俗志》载:“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石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叫鬻,一路不断。”尤其是前门外和德胜门内果子市,节前夜市,通宵达旦。果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今日是几唻?十三四儿唻!您不买我这沙果、闻香的果唻!”
这些果品除了供人品尝外,主要是用于送礼和上供,因此,果品和装潢都十分讲究。有的果农在苹果未熟时,用纸剪出“福”“寿”字等图案,贴在果子上,不使阳光照射,等果子成熟之后,再把剪纸揭去,红色的苹果上就留下了福寿图案,引人喜爱,但索价昂贵。凡用来馈送亲友的,一律都装在特制的小筐里,还要垫上香蒿,以增加果品的香味。果筐外面还要加上红绿纸票,更增加了节日气氛。家家户户把丰收的欢喜装进篮筐,开始互赠瓜果、月饼。
节前京城各大糕点铺均应时应景出售中秋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自来红”烤色较深,清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圈内扎上几个小孔。“自来白”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有枣泥、澄沙、豌豆、山楂、白糖等,外皮纯白,有红色小戳记号,标着馅的类别。其他月饼,如提浆月饼、翻毛月饼、广东月饼,均有出售。送礼者都用蒲包装着。此外还有特制的大月饼,直径约一市尺,大都是论斤称的,上面刻着桂殿蟾宫、玉兔捣药的图案,是专为供月用的。
《燕京岁时记》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清末李静山在他的诗集《增补都门杂咏》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况:“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月宫码儿”祭月藏着老北京独有的规矩和仪式感
八月初十以后,南纸店门前就摆出了“月宫码儿”,也叫“兔儿爷码儿”,也就是用木刻版水彩印刷的“神纸”。大致有黄色的,上面印有银脸太阴星君像,以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兔人捣药立形图;红色的,上面印有关圣帝君、增福财神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兔人捣药立形图,多是商家供奉。此外,还有白色的,上边神像各异,但月宫玉兔图案是不可少的。因张幅较大,为支撑起全神码儿,大多用秫秸扎架,将此“神纸”糊在上面,呈立匾状,上面竖着三面彩纸小旗。
十五日晚间,待家人聚齐,月亮升起以后,祀月仪式即在庭院举行,形式大同小异。有对着月亮望空设祭的,有用上述月宫码儿当神位的,还有将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当神位的。但都用小矮桌,在上面供设中秋月饼(只用“自来红”,不用“自来白”),临时蒸的红糖馅的饼(谓之团圆饼)以及各种水果。供品的摆放也有讲究:不供各种梨,因梨与“离”谐音;必须摆藕,取“藕断丝连”之意,其他水果均可为供,尤以“瓣刻如莲花”的西瓜为不可少者,因取团圆之意。另外,还要插上红鸡冠子花和带枝毛豆,毛豆是给兔儿爷的吃食,鸡冠花则象征着月宫的娑罗树,香烛、钱粮俱备,满满仪式感。
作为中秋的核心仪式,祭月藏着老北京独有的规矩。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月亮属阴,拜月的主角从来是女眷和孩童。实际上,参加祭祀的没有绝对界限,全家都可以叩拜,不过是女人(主祭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等月亮升到头顶,女人们领着孩子叩拜,月光洒在香案上,供品的影子拉得老长……对孩子们来说,拜月既是嬉戏的欢乐时光,又把团圆之情印在心中。
玩“摆佛佛儿”吃“团圆饼”欢笑声融化在月光下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最鲜活的符号,也是唯一能拿在手里玩的神仙。最能点缀节日景象的是兔儿爷摊子。前门五牌楼、东四牌楼的摊子上摆满兔儿爷,舒乙先生曾说,没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了——上供时它是受拜的神仙,祭完就成了孩子手里的玩物,这份庄重里的童趣,别处少见。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抟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兔儿爷一般多是人形兔脸,长耳谓之“犄角”,顶盔束甲,带有插旗。骑在猛虎身上,有如将军,大的后背还要插上一把宝盖式的伞。有的则“短衫担物,有如小贩;有饮酒跳舞,有如燕乐者”。极简陋的兔儿爷仅是一小白兔捣药而已,这是一种泥塑的玩具,供给儿童娱乐玩耍的。清人所著《都门杂咏》中说:“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小孩儿在八月十五前后,模仿成人供兔儿爷玩过家家,称之“摆佛佛儿”,这是旧京特有的风俗。
撤供后,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院中聚饮,谓之“团圆酒”,同时,全家分食大月饼、团圆饼。但各家习惯不一,有的将当作团圆饼的大月饼,放于干燥风凉处,留待除夕全家再分享。如用月宫码儿,撤供后,要在庭院中焚化。
吃的讲究里全是团圆的寓意。老北京的主食“团圆饼”是由发面擀成薄片,抹上芝麻酱与桂花汁,夹上果脯、核桃仁,层层叠起蒸得松软,甜香能飘满整条胡同。讲究的人家会买“一堂”月饼,码成塔形的月饼祭完分食,一口下去全是团圆的滋味。
仲秋赏月的方式也雅致多样,有条件的去北海、陶然亭品桂花酒,没条件的就在院里水缸看月影在水中晃荡,一样能寻得“万里此情同皎洁”的意境。孩子们揣着兔儿爷在胡同里跑,手里的泥偶映着月光,吆喝声与笑声融化了京城的夜色。
文/本报记者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