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斯:日常处见自由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晨》 赵文量 1977年 《自画像》 赵文量 1981年 《紫竹院》 杨雨澍 1981年

◎叶晨灏

展览:美在斯——赵文量与杨雨澍的自由世界

展期:展至2025年10月

地点:北京中间美术馆

中间美术馆三楼展厅入口处,赵文量1981年的自画像与被画进人像中的杨雨澍(赵文量,《青铜》,1980年)并置而立,一大一小,显出一种微妙的呼应与节奏——前者以疲惫却潜藏力气的眼神斜向观者,颧骨处两笔似刻着岁月痕迹;后者用粗黑轮廓勾勒自身,巧用黄绿蓝配色呈现出立体光影,粗粝的线条里怀抱着倔强。

这两幅时隔一年创作的肖像恰似两位艺术家命运的注脚:带着某种超越时代的锐意,呈现出自省的隔阂与距离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杨雨澍开始跟随赵文量学画,二人常一同前往北京玉渊潭、紫竹院、什刹海等地写生练习。他们游离于官方美术系统之外,活跃于在野的“无名画会”,依靠惺惺相惜的情谊与对美的追求,不断探索,享受着自成风格的自由。

展厅前言揭示了展览的时间坐标: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正是“美学热”尚未燎原的阶段。两人在这十年间创作了近300件作品,此次展出的60余件仅是其中一小部分。1979年刘海粟大笔泼墨为无名画会第一次公开展览题写下“美在斯”时,或许正是看懂了这份在困顿中生根的执着,它简单、纯粹,但历久弥新。

有别于一般画展将画作齐整排列于墙的展陈设计,展览现场采用了错落有致的支架木板,将二人的作品前后对照起来,据说设计灵感源于写生时随身携带的木质小画箱,为展览空间平添一丝日常的可爱。观者置身其中,如同穿梭于二人以画笔绘就的日记本,开放、活泼、自在,无需承担传统严肃布局带来的审美压力。

二人作品的风格也自成韵律,杨雨澍笔下的浪漫主义情调,溢于轻盈、丰富的色彩;而赵文量的聚焦更为内敛,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扎根之意。热烈与忧郁、明快与平和,在二者互为比照、相映成趣的同时,也与背后的时代形成互文。

初看作品,吸引目光的并非高超的技法或是创造性的风格,更多的是尚未被打磨的质朴,以及即兴就笔时显示出的随性自然。赵文量早年于熙化美术补习学院学习,于民间机构接触色彩理论与油画技法,尤其受到“蓝蓝灰灰紫紫”的外光画法启发,为后来的写生风格奠定基础。有别于“学院派”和“市场画”,二人的风格无法单一归类于某一绘画流派,仅记录当下受风景之美而启发的状态。那些看似粗糙的线条里,藏着对所见所思最即时的、鲜活的、尚未被理性过滤的感动。

人们谈及二人画作常会说,他们描摹的是自然之境,是对某种激烈现实的逃避。他们笔下的小桥、柳树、远山淡影,将画面与日常所见的北京风物相交叠,感受在限制之中向内生发的生命力之美。

杨雨澍所绘的京城即景令人印象深刻。从玉渊潭公园一隅,到北京动物园的行道树,种种质朴、平常的观察视角与随手涂鸦,都给予我们从熟悉之处挖掘出惊喜、密匝匝涌上心头的愉悦。尤为喜欢《紫竹院》,光影与枝桠形成默契的斜度,仿佛定格于公园漫步不经意一瞥时捕捉到的动态。长凳后并肩而坐的人影,也给画面增添了几分“但少闲人”的情趣。

此次展览挑选了赵文量部分浮于现实之上的意识之作,仿佛是展板背面所见风景中延伸出的丝丝遐想。如《梦境》《什刹海·梦》,带有印象派手法的大面积色彩运用、朦胧意境的营造,很难说是对梦境意象的残留,抑或是对自然处境的想象。画笔下呈现的“虚构的真实”,有时魔幻离奇,有时温柔平静,或可以看作赵文量与外在世界之间最为舒适的距离。本质上,那些出没于画面中的白鸽、落日、琴键,都是散落的线索,指引着一段通往作者内心深处的旅程。

进入作品之前,我们常说知人论世很重要,但往往会错失一些猝不及防的触动与更纯然的审美体验。如展览标题所言——美在斯,并非多么高深的哲理性陈述,而是一位老先生乍见作品后发出的瞬间感叹。在这样质朴而生动的感知中,捕捉到绘画者落笔时的心音与脉搏,再回过头来看二人所处的坎坷与困顿,便能更深刻体悟到那份以最大的诚挚进行创作的可贵。

毕生追求美,不是某种宏大叙事下的呐喊,珍视日常、记录自觉,脚踏实地的抒发便足以动人。

图源/北京中间美术馆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12日 09:3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