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新疆·和田篇,将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首播。本期节目将聚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这里南枕“万山之祖”的巍巍昆仑,北入驼印蜿蜒的茫茫大漠,山、河、沙、绿相融,多元文化和合生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74项,还有2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期节目中,总台主持人龙洋和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将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通过赛乃姆(和田赛乃姆)、呼麦(哈萨克族呼麦)、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和田玉玉雕、维吾尔族馕制作技艺(和田果西格尔地)、维吾尔族卡瓦甫(烤鱼)、俄罗斯族踢踏舞等特色非遗,解锁藏在玉石纹路、烟火气息与足尖节奏里的文化密码。
赛乃姆是广泛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舞蹈,其舞姿韵律与古代西域乐舞一脉相承,堪称维吾尔族舞蹈的重要基础形态。随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和田赛乃姆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无论是节庆时欢腾的聚会,还是婚庆中温馨的场面,赛乃姆(和田赛乃姆)都是当地民众表达情感、传递喜悦的重要方式。在新编舞蹈《和田赛乃姆》中,和田地区新玉歌舞团从舞蹈动作、队形、表演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融入驼队、山水等地域特色,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注入了现代活力。
呼麦(哈萨克族呼麦)、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等诞生于游牧生活的沃土,凝聚着哈萨克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在逐水草而居的漫长岁月中,他们以歌声记录草原的辽阔变迁,以舞姿展现马背民族的豪迈情怀。这些非遗是哈萨克族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的鲜活载体,它们共同串联起一部流淌不息的草原史诗。在文化润疆的春风化雨中,吉林与新疆通过呼麦艺术互鉴共建,冬不拉与“黑走马”舞蹈也从草原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磅礴力量,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注脚。
和田玉的故事,早在万年之前便已开篇。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斧,以和田青玉为材,印证着玉石与人类文明的早期联结。和田玉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类之一,始终承载着温润如玉的东方美学。
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支持协调下,传承人马学武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通过合作办学拓宽学生对玉雕艺术的认知。此外,他还创新设计出可翻盖、滑动的玉牌,玉雕作品的应用场景因此变得更为丰富。和田玉玉雕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突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俄罗斯族踢踏舞是新疆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受众广泛,充满感染力。节庆时跳、聚会时跳,音乐一响,男女老少闻声起舞,每一个踢踏舞步都精准捕捉着情绪的脉搏,让心底的喜悦与热情顺着足尖的韵律自然流淌。
传统的俄罗斯族踢踏舞包含踩踏、点踢、拍打、蹲跳等经典动作,根据不同场合还会相应调整。传承人阿娜退休后坚持每日晨练,开办培训班培养数百名学员,还努力传承宫廷舞蹈分支,为踢踏舞注入新的生命力。
朱海峰带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踢踏舞团,创新性地将飞行员“踩舵”训练与踢踏舞“踩踏”技巧相融合,踏出青春节拍,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上,用325人的整齐舞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节奏”。
近期,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约特干故城举办,活动以“文化润疆,非遗添彩”为主题,汇聚全国非遗精华,呈现各地在非遗保护、传承与交流方面的丰硕成果,绘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绚丽画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