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韵少年绘红楼”火热开赛 参赛选手揭秘创作幕后

一梦红楼,笔下生花。自8月20日“蜀韵少年绘红楼”成都中小学生红楼梦绘画书法大赛启动作品征集以来,蓉城少年间掀起一股红楼创作热潮,目前大赛已收到众多不同形式、内容精良的参赛作品。

本次大赛由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指导,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杭州山众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大赛征集阶段为8月28日-10月10日,设置了绘画和书法两大赛道,全面覆盖小学和初中组别。

本次大赛依托的“锦官入梦·蜀韵红楼——《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巧妙地将传统红楼意境与沉浸式数字光影技术完美结合,为少年们营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创作环境。近日,记者对话多名参加本次比赛的小选手,听他们分享创作的幕后故事。


在比赛中重温经典名著

陈美琳今年十岁,读五年级,学习画画近五年,本次的绘画作品是王熙凤初到贾家数落下人的场面。陈美琳小朋友视角独特,多数人把眼光聚集在贾宝玉、林黛玉身上时,她却偏爱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因为王熙凤性格泼辣,跟那些贾家小姐的风格有点格格不入,有些‘凸显’。但让人感到特别亲切,所以我特别喜欢她。”通过这次绘画活动对王熙凤的刻画,陈美琳也对她喜欢的“凤辣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王熙凤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结局是悲惨的。


陈美琳作品

初二学生何佳妮以《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为灵感,创作了这幅《大观园群芳雅集图》,这幅画面中突出了大观园里众多女子聚集在一起,进行高雅活动(如抚琴、赏玩等)的情景。在作画时她用柔和的画风还原书中的细腻氛围,细节上还参考了书中对服饰、环境的描写,比如园中的花木布局场景。

何佳妮学画六年,屡次获奖,不仅在绘画上技艺娴熟,对于红楼也有超于同龄人的理解。“我小学五年级时,在老师的推荐下开始接触《红楼梦》少儿版,后来慢慢读了原著节选。我觉得《红楼梦》不只是一部小说,它里面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写尽了人物的悲欢与成长。”

何佳妮一直很喜欢《红楼梦》里的文化韵味,也想通过自己擅长的绘画,把书中的故事和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这次的“蜀韵少年绘红楼”比赛不仅锻炼了她的绘画能力,也成了再度了解红楼的契机。通过这次绘画比赛,何佳妮在重读书中细节时发现人物性格和服装细节的微妙关联。她称对于“红楼精神”里的“珍视美好、传承文化”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何佳妮作品

《红楼梦》数字艺术展为选手创作带来灵感

初一学生曾亚俊熙则表示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怎样刻画人物神态。“比如林黛玉,我需要通过她写书法的动作,体现出她的个性、情感。”他的解决办法还是挖掘原著,真正理解了原著中角色在当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方向,画出来的东西也变得更加生动立体。


曾亚俊熙作品

今年五年级的杨艺歆同学绘画作品场景是“宝黛共读《西厢记》”,她最喜欢林黛玉,认为林黛玉不仅聪明而且诗写得好。“宝黛共读《西厢记》”的情节让她发现宝玉和黛玉是最好的知音,他们能读懂彼此的内心。

杨艺歆特别提起“锦官入梦·蜀韵红楼——《红楼梦》数字艺术展”:“我觉得这个数字艺术展太神奇了,一进去好像就是走进了大观园,墙壁上的画还会动。我记得有一个房间就是能把红楼梦里的场景投影出来,让我觉得特别生动。这种体验让我觉得红楼梦不再是书里的字,它变成了一个可以走进去的活生生的世界,它让我对书中描写的场景更加深刻了。”


杨艺歆作品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编辑 曾琦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