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戏首个曲艺本科班迎毕业大戏 曲艺剧探索中国演剧体系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2级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班毕业实践剧目——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即将于10月10日—14日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登台。


2022年,曲艺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率先开设全日制曲艺本科专业并启动招生工作,成为国家高等曲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2级相声创作表演班的毕业实践剧目——曲艺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正是曲艺进入戏剧学院,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举措。近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冯巩,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该剧舞台设计孙大庆教授等人介绍了该剧的创作背景,这部根据刘恒同名小说改编的曲艺剧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台毕业剧目的意义,更承载着曲艺进入大学本科层次后的一次全新探索。

用一个倒逼出的剧种彰显曲艺化繁为简的力量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反映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京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前无论是电影《没事偷着乐》还是同名电视剧,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在冯巩看来,此次的演出形式是曲艺剧,其实是按照中戏的教学规制,为了检验四年所学,倒逼出来的一个剧种。“《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文本厚实,既具时代性,也具人民性。含泪的笑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喜剧和悲剧相伴而生,就像是戏剧的双螺旋结构。人生天地间,感觉到个人的渺小,个人遭到无法抵抗的困难,这是悲剧;即使知道自己的渺小,还要在尴尬中奋进,在夹缝中求生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喜剧。因此,喜剧的底色是悲剧,幽默感的基础是眼泪感。喜剧化解了人生的尴尬和无奈,给人民带来笑声。喜剧是人民的艺术,喜剧的人民性,是喜剧最大的特性;喜剧也展现时代的风尚,要展现的是大时代、小人物;大时代的昂扬,小人物的无奈;大时代昂扬的奋进,小人物无奈的真诚。这样的喜剧作品,就像小草一般,虽然普通,但是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又由于同学们四年的时间都在学习说、学、逗、唱的基本功,相声创作、表演,也学习话剧的声、台、形、表,更学习戏曲的唱、念、做、打,但跟话剧、戏曲相比,曲艺专业又很弱,环境、人才都有限,于是,在冯巩看来,“曲艺剧”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选择,更彰显了曲艺化繁为简的力量,“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而这部作品走的也是百姓路线、灵动路线。

在对该剧的艺术阐述中,冯巩表示,“‘宁要真的假,不要假的真’。艺术是假定的,但生活是真实的,可以去杜撰,去铺陈,假定的能变成真实的。但是‘不要假的真’,假的东西往真里说,永远打动不了人。其次是宁要复杂的简单,不要简单的复杂。简单是智慧的灵魂,深刻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形式表达,让大家都懂;而不是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复杂,绕得人不明白。三是人人心中有,别人口中无。大家都有感觉的,只有你抓住了,表达出来了,才是真的艺术。”此外,在他看来,曲艺剧不仅要能说,也要能演,演员不光是讲述,还要亲力亲为。“不仅是‘现身说法’也在‘说法中现身’。把戏胆、戏核、精彩的细节,用曲艺独特的方式贯穿起来,用第一人称做贯穿,用第三人称去展现。这种形式节省资金,但是’废演员’,要求演员宽敞,有活。从表现效果来说,薄皮大馅,故事好,包袱足,语言精,方能引人入胜。”

要做“新相声人”,而非“相声新人”

该剧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曲艺专业负责人周泉教授为该剧设定的文学逻辑是以张小树的视角穿针引线,采用多样的曲艺形式,如京东大鼓、快板、山东快书、单弦、相声等,描绘张大民一家的日常生活。既有感动落泪的情节,也有令人捧腹的桥段;既展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褒扬乐天知命的达观精神;既有小人物“无奈的真诚”,又蕴含悲剧中的喜剧力量;只有保持乐观、积极、幽默的生活态度,才能拥有幸福的能力。

该剧导演由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副团长王宏坤和大笑工坊刘涛滔共同担任。王宏坤认为,“因为有两部影视改编作品在前,如何凸显舞台剧的魅力,就成为了创作的重点。在表演层面上要重点把握戏剧和曲艺相结合的表演尺度,在不影响剧情走向的基础上,注重曲艺形式的融入,如方言的使用,京东大鼓、快板、单弦、山东快书等曲种的运用,在合理的情境下跳进跳出,增强和丰富演员的角色感、立体感以及和观众的互动感。”

联合执导、大笑工坊创始人刘涛滔是中戏第一届(2001级)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的学生,他表示,自己一直以来受益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滋养,当年冯巩先生提出要做“新相声人”,而非“相声新人”,是继承广播艺术团的艺术风格,秉承马季先生开辟的道路,并将表演引入到曲艺和相声的教学中,因此培养了像贾玲、贾旭明、潘斌龙等一批跨界人才,也通过在中戏学习积淀以及在冯先生的喜剧创作理念引领下,打造出了国内如《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等现象级喜剧节目。这次的曲艺剧更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将相声创作表演的所学重新反馈到排练中,教学相长,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建设“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中国演剧体系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杨发航介绍了近年来与中戏的合作情况,2022年与中央戏剧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又在中央戏剧学院举办“第八届曲艺高等教育峰会”。一直以来,曲协和学院、行业和专业,在探索曲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建立曲艺名家专兼职制度、搭建交流互鉴平台和渠道、合作开发曲艺教材、共建曲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曲艺特色学科的课题申报、探索职称评定模式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曲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曲艺人才,推动曲艺艺术传承创新,以期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曲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指出,曲艺纳入本科学科目录和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央戏剧学院在申报相关专业方面拔得头筹,并在表演系孵化曲艺专业,是学院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学院建设“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中国演剧体系重要构成的一脉。曲艺铭刻着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语言表演艺术的密码,在话剧被引入之前,曲艺和戏曲是中国叙事性表演的主体。形体和台词是戏剧表演的两大支柱,前辈先贤曾探索以戏曲的四功五法训练演员的形体,但是用曲艺训练演员的语言方面还不够。戏剧台词训练的大量材料来自曲艺,因而,曲艺的加入,将丰富戏剧影视学的学科内涵,从演员训练入手,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手段,结合中国戏曲的表演,融合曲艺表演的“化入化出”“观演一体互动”“相生相长”,将会弘扬民族表演美学,形成民族表演学派,构建中国演剧体系。

此次的毕业大戏也是曲艺与话剧的一次探索,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叙述与展示,对于表演层面的代言式扮演和叙述性表演,是一次很好的探索,也对曲艺班打造自身的教学体系,话剧与戏曲、曲艺的融合课程体系,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尝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周超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