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快评|“玉雕之乡”深陷造假风波,“视而不见”是保护还是祸害当地玉石产业?


来源/央视财经

评论员 张子涵 任凯

8月18日,河南镇平县对石佛寺镇玉器市场的通报,揭开了和田玉造假产业链的冰山一角。玉器市场里,青海料、韩料被人工“化妆”成和田玉籽料高价出售;比实体市场更猖獗的,还有直播间里精心设计的“玉骗”剧本。

玉石圈的都知道,新疆、河南镇平、广东揭阳是国内较为有名的和田玉批发市场。这次被央视曝光的石佛寺镇,对外宣称是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据镇平县玉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官微“镇平玉雕”介绍,镇平是玉雕之乡,“镇平玉雕”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由此来看,围绕着玉雕,当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加工、销售链条,称得上是支柱产业。

不法商家用与和田玉相似的阿富汗玉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并且造假还都是全套的。十几元的阿富汗玉配鉴定证书,直播间价格可翻几十倍。这种暴利诱惑催生了完整的造假产业链,从原料采购、人工做皮到伪造鉴定证书,让玉器市场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和地方主要产业,玉石造假在当地应该不是什么秘密了。从假玉石加工到假认证资质,一路造假一路绿灯,这显然不是正常现象,监管部门是如何层层监管,层层失守的,值得当地反思。

一个直播间里,为了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而提前编好剧本,几个主播分饰不同角色,比着让价,谁让价更多,谁就能拿到价值20亿元的合同订单。熟悉的套路,相似的剧本。每天直播结束后,主播们还会商量次日如何继续表演坑骗消费者。

作为地方支柱产业,应该更爱惜羽毛,珍惜口碑。报道引发关注后,当地公安、市监成立联合调查组,连夜开展取证调查,控制了带货主播和制假证人员,相关网络直播间被关闭。这些假玉商和主播从业人员,知假制假售假,联手坑骗消费者,应该罪加一等。

在这场“假和田玉”风波中,除了地方监管有责任,平台也脱不了干系。这些带有欺诈性质的直播内容,是如何通过平台审核的?这些售假账号屡屡得手,背后是不是反映某些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续对这些欺诈性质的账号,平台又如何处理?如何防止类似账号死灰复燃、起死回生?这些都是摆在有关部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让诚信成为行业准绳。玉石不应是“演技”,而应是“信义”。直播间里的玉石沦为表演道具,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延续千年的玉文化信任根基。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