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握手”:他从未到过中国,这位19世纪英国人却把西直门画得如此写实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在照相技术尚未普及的19世纪,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如何凭借着自己的想象与别人的描述,细腻精妙地勾勒出中国的宫阙与市井、人间烟火与水岸桥畔?“跨越时空的握手——十九世纪英国皇家建筑师笔墨中的东方神韵”主题展今天在修葺一新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开幕。此次展览作为《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的重要项目之一,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中西人文对话。



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文物建筑,这里是上海诞生最早,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图书馆,现在作为上海图书馆的旧外文文献收藏与服务部门,管理着20万册以上、约30种不同语种的近代外文图书、报刊,其中国际汉学领域的收藏尤为突出,完整性和稀缺性足可比肩梵蒂冈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一流图书馆的同类收藏。这座小楼可以说见证了这座城市现代文明的崛起过程,同时以文献的形式传承着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文化血脉。


展览现场

英国皇家建筑师托马斯·阿罗姆从未到过中国,他在19世纪英国艺术史上却以浪漫主义笔触描绘东方风情而闻名。他为作家乔治·纽海姆·赖特于1843年撰文出版的《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绘制了精美的铜版画,本次展出版画原稿140余幅均来源于此。阿罗姆的创作灵感主要源自17世纪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的速写和游记,还参考了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速写及传教士如利玛窦的游记。通过这些历史资料,阿罗姆跨越时空,以自己的画技满足了欧洲对遥远东方古国的好奇与想象。画面细致入微,有一件作品描绘了清朝时期北京西直门的城门景观,画面构图以城门楼为核心,突出其砖石结构,飞檐屋顶和瞭望塔,远景的山丘和城内建筑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而前景的商贩、行人、轿子又生动呈现了城门附近的市井繁华,砖石的纹理、城墙的垛口,以及人物的服饰都被描绘得非常精细,令人惊讶。在《戏曲·日月奇观》中,长枪、大刀、双剑、鞭、锤等戏曲武戏中的兵器也都描绘得相当准确,整个舞台布局蕴含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理念。


作品《戏曲·日月奇观》


展览现场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透露,在修缮之后,徐家汇藏书楼阅览室将在不久的将来对公众开放,在这座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中举办来自英国的文献展,这既是对两国文明对话的回顾,更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影像能够传递文字无法传递的信息,带给受众更为直观、更为清晰的对特定知识的认知;美术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学识修养、审美习惯等种种因素的左右。这种看似矛盾的存在,恰恰是不同文化交流互动的常态,使得这些作品在具备美术价值的同时,以非常巧妙的方式记录下了文明碰撞交互的过程。”

展览引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阿罗姆的静态版画转化为栩栩如生的视觉故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19世纪的东方场景。展览特别展出了1843—1859年间出版的不同版本的画册古籍,当代史学家对此进行编译的各类专著和印有阿罗姆版画图案的古董珍钞,为观众提供了多维度的历史视角。每件展品均配备中英双语二维码展签,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详实的作品中英文介绍。

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图书馆、上海报业集团共同主办,上海中小企业品牌促进中心承办,免费开放至10月31日,其间还将举办多场专家讲座和导览活动。

原标题:《“跨时空握手”:他从未到过中国,这位19世纪英国人却把西直门画得如此写实》

栏目编辑:江妍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