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课程纪实|谷卿:美术史研究方法举隅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讲座现场

8月2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谷卿为“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们作专题讲座“美术史研究方法举隅:思路与工具”。讲座围绕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展开,系统梳理了从史料甄别、图像阐释到理论建构的多元路径,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可操作的研究范式与批评工具。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谷卿首先强调美术史作为一门“历史性学科”的本质,指出其研究对象虽为美术,实为“以美术为媒介的历史”。他回顾了20世纪以来“新史学”对美术史研究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从“帝王将相”向“日常生活”的视角转换,以及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命题对材料意识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他援引陈寅恪“新材料与新问题”之论,指出美术史研究须以对材料的高度敏感为前提,方能切入学术前沿。

在材料分类层面,谷卿以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为核心,通过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示范如何以出土材料补证传世文献,进而重构历史语境。同时,他提醒研究者警惕“伪材料”与“伪问题”,并从断真伪、辨名实、推缘由、析价值四个方面讨论了鉴别史料的角度。

在方法论部分,谷卿提出“知识生成”视角,强调图像命名、风格归属与意义建构的历史性。他以辽代《深山会棋图》为例,指出其“山中访友”图式实为升仙图像,需结合墓葬语境与道教视觉传统加以理解。又以宋徽宗《听琴图》为个案,揭示“听琴”题名背后的政治意涵,指出徽宗艺术实为政治理念的图像化表达。

他进一步提出五种研究路径:其一,比较与对照,通过图像细节差异揭示创作意图;其二,技艺考察与观念分析,关注作品背后的制作逻辑与赞助人机制;其三,范畴归拢与模型建构,以“唐宋诗分”类比美术史中的风格类型;其四,个案推演与共性总结,从具体作品出发反思经典化机制;其五,从接受史视角,追踪图像意义在历史中的层累与变形。

最后,他强调媒介与材质对美术史研究的关键作用,指出手卷、屏风、扇面等不同载体的观看方式深刻影响图像叙事与风格生成,并以启功“以诗为论”的传统为例,呼吁研究者以跨媒介、跨学科之视野,激活古典资源,回应当代问题。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本次讲座不仅为美术史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框架,更以丰富个案展示了“材料—问题—方法”三者间的动态互动。

编辑 | 杨晓萌

文字 | 陈能泳

摄影 | 刘科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