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望乡古槐

文|李守亭


我回老家,先经过王高塔,再穿过东头村。

东头是离王高塔最近的村,这个曾因民房墙画而火爆出圈的“网红村”,还有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生命传奇。

三号公路穿过东头村,公路中央原有一株古槐,虽历经几百年风霜雨雪,仍枝繁叶茂,耸天雄踞;虽几经雷劈车撞,伤筋动骨,但奇迹般生存下来,其顽强的生命力着实令人叹服;在横遭车祸连根拔起后,从公路中央移植到王高塔下的公路北侧“安家落户”,竟然开枝散叶,涅槃重生。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株古槐被称为“望乡槐”,据说明末清初,古槐随着先民一起迁移到东头村。它的寿命跟东头村的历史一样长,不断生枝添叶,就像种树人的子子孙孙一样绵延不绝。它见证了村子数百年来的变化,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宛如母亲护佑着自己的孩子。

据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潍坊古树名木》记载,这株国槐是豆科、槐属,树龄至少400年,树高11米、冠幅13米,长势旺盛。

1993年秋,我曾写稿报道过这株古槐。我从老家骑上自行车,沿三号路向东不到十分钟,便来到古槐附近,采访知情的村民,住在路北不远处的一位长者向我娓娓道来。他正手摇蒲扇在院中乘凉,我们攀谈间,抬头就可望见南面那棵郁郁葱葱的古槐,它随风摇曳,仿佛也在和我们对话,讲述古老的故事……

这株古槐是我生命中的守望者。它像一位安静而慈祥的老人,见证了我的成长,看着我一次又一次从它身边走过,从这里走出乡村,走向外面的世界;看着我走出王高中学的低矮教室,走向寿光师范的教学大楼,再走向家乡中学的三尺讲台,走向我的大学生活,继而走向我的新闻之路……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古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由结实变枯空,变苍老,悄悄改变了容颜。我“乡音无改鬓毛衰”,不变的还有家乡情结和浓浓的乡愁。

“对我们来说,老槐树是老王高的‘地标’,是东头村百年变迁的见证者,是儿时的回忆……”东头村一位老者说,数十年前,古槐还粗很多,两个成年人都抱不过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数次道路拓宽改造中,古槐几次遭遇车祸,伤痕累累。古槐承载着村中数代人的深厚感情,希望它存活下来,是村民们的朴素初心。2017年初,寿光决定高标准改造建设三号路,大家为古槐选定了村庄东北角、与王高塔隔路相望的“宝地”,在乡亲们的见证下举办了古槐“搬家”仪式。后来这里又兴建了广场、舞台、凉亭、长廊,进行了绿化、美化,配套了健身器材,打造成为美丽实用的“古槐游园”。盛夏之夜,农闲时节,这里时常举办文艺演出,乡亲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当地人将古树名木保护与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相结合,讲述着古树见证时代发展的故事。

搬到“新家”的古槐,偏安一隅。虽然劫后余生不再高大丰满,但在村民们的悉心呵护下,它又再发新枝,茁壮成长起来。岁月沧桑,演绎了一株古树的重生。

虽然命运多舛,但古槐终归存活下来,延续了血脉,也留住了乡愁。生命中少不了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但只要想起这株古槐,想起它遭了那么多罪还傲然挺立的样子,我就有了勇气和力量。

它不只是一棵树,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永远不倒的力量,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作者为高级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08日 15: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