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已陆陆续续读了不少乡村题材的小说,但我依然被茂戈笔下这片被梨花浸透的土地吸引了。它让我触摸到了中国乡土最真实的体温——那是一种混合着泥土的腥气与梨花的清甜的复杂气息,是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激起的涟漪,更是无数个像《曹家春雪》主人公黄春雪一样的人,在振兴乡村的路上踏出的蜿蜒足迹。
“黄春雪”这个名字,在茂戈的这部小说里,注定要成为某种隐喻。这个带着农大硕士文凭却被村民戏称为“娘儿们镇长”的女人,在走进曹家镇时,就似一捧早春时节飘落在古梨树枝头的初雪,晶莹剔透,充满生机。她的到来,让这个被梨花熏染了四百年的镇子,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出奇妙的火花。我们看见的何止是一位女性乡镇干部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乡村文明在时代潮涌中的蜕变志。
在茂戈的笔下,黄春雪来到曹家镇的那天,就与这片土地完成了某种神秘的基因对接。茂戈深谙这种土地与生命的共生关系,他将镜头对准的不是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些在梨树枝头悄然抽芽的细碎命运。即使是黄春雪这位占据C位的主人公,也没有被刻画为简单的女强人。虽然她也有年轻女性的敏感脆弱,但更多的,是现代女性的坚毅刚强。她在晨雾中丈量荒山,在各种不信任的目光中保持微笑,在传统习俗中逆流而上。这样的女镇长、女书记很接地气,既保持了现代知识女性的品格,又熏染上了乡村干部的泥土气息。
茂戈以不同的笔调,在这部小说里描写了三场梨花节场景,也使得“春雪”的意象在小说文本中完成三重嬗变。茂戈笔下淬炼出的这个人物,既非高大全的模范干部,亦非脸谱化的女强人,而是带着体温的乡村振兴摆渡人。黄春雪们像嫁接梨树时用刀切开传统与现代的接穗——这个过程,有阵痛也有希望,有断裂更有新生。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推土机”式的革命,而是“细雨润土”式的文化迭代。就像文章在最后一节里黄春雪梦中孩子清澈的目光,终将见证百年梨乡在乡村振兴中的华丽转身。
茂戈特别注重对乡村人物的塑造。主人公黄春雪的形象如同经过精心雕琢的梨木雕像,既有知识分子的理性棱角,又带着土地赋予的温润包浆。在她的周围,众多人物也都栩栩如生……他们,都不是乡村振兴的注脚,而是撑起小说叙事穹顶的承重柱。
茂戈以惊人的真实呈现了乡村振兴中的灼痛与新生。在当下众多悬浮的乡村书写中,《曹家春雪》如同沉甸甸的梨子坠向大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乡村振兴叙事,必须承受得住锄头的重量、闻得到粪土的气息、看得见皱纹里的沧桑。让黄春雪们的坚守与奉献,都成为中国乡村故事中最美的主角。
《曹家春雪》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乡村振兴的文学样本,它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乡村自我更新、不断前行的密码。当城市化的浪潮不断冲刷着古老乡村的堤岸,或许正是这样的文学作品,能够为我们保存那些不断削弱的乡村文化基因,在记忆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开满春雪般梨花的桥梁,成为我们理解乡村在这个时代中变革与振兴的精神坐标。
掩卷时,我在想,我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曹家镇的梨花节逛逛。不仅是为那三万亩梨花春雪,而且想在那株四百年的梨树王下,听听年轮里沉淀的春雪融化的声音,看看茂戈热爱的那片川南土地,有着怎样的动人魅力。
原标题:《裘山山:梨花深处是故乡——评长篇小说《曹家春雪》》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郭影
约稿编辑:郭影
来源:作者:裘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