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是建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无视中国历史传统,人文经济学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拒斥现代文明要素,人文经济学恐走向复古主义。
「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人文经济学牢牢把握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对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超越西方经济学的抽象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一,立足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传统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传统。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成就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决定着人文经济学必然要在传统中理解现代、在现代中审视传统。
人文经济学融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华优秀传统人文经济思想以及现代社会科学有益知识体系等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和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刻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其二,立足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超越无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超越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经济学。
一方面,超越“理性经济人”抽象假设,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社会现实性,理解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立足人民至上,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
另一方面,克服过度数学化、数量化、模型化等片面追求实证性、量的抽象性的“纯经济学”研究方法,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等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来理解经济实践,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把握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
其三,立足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一方面,推动历史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业态。比如,“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协同作用,促进历史遗迹遗存、历史叙事等的有效配置,在历史文化资源的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发展中打造新业态。
另一方面,把历史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所蕴含的精神追求,融贯到设计、生产、各类产品和服务中,助力产业改造升级,抵制借助产品载体的文化侵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实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人文经济学应当坚持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不断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汲取理论营养。
一是坚定守正创新的根本原则。
这样,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守正,最为根本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只有守正,才能辩证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现代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总结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绘就中国方案。唯有创新,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认清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话语霸权本质,打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
二是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民,其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文经济学的价值底色。除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鼓与呼之外,还体现为推进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心理、情感意向、精神面貌等更新,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守正创新、理性精神、文明守法、健全人格、人文关怀等现代意识和现代品质的人。在人文经济学视野下,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三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人文经济学的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深化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一方面,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在五千年文明深厚传统的基础上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另一方面,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走老路”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而不是追求实现商品堆积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关系紧张的现代化,是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不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现代化。
归根结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范宝舟、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辉)
原标题:《人文经济学在传统中理解现代、在现代中审视传统|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大家谈》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范宝舟 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