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剪纸”陈国斌:刻刀裁红五十载 矿工匠心守非遗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一把刻刀、一张纸,陈国斌的世界简单而丰富。

9月23日中午1时许,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的机械轰鸣声中,简单整洁的剪纸工作室里却静得出奇。57岁的陈国斌正俯身案前,右手紧握刻刀在红纸上游走,纸屑如红蝶簌簌落下。

片刻间,一名井下工人形象便跃然纸上——这生动形象的剪纸作品里,凝结着他50余年坚守剪纸艺术的匠心。

笑容淳厚的陈国斌,骨子里透着煤矿工人的质朴,却也藏着艺术家的细腻。

他的双手灵巧有力,既握过煤矿的检修工具,更执了半世纪的刻刀,将对剪纸的热爱,淬炼成跨越半世纪的文化坚守。


每一幅作品,陈国斌都需要巧思。

三代剪韵 一纸情缘传家风

剪纸也被称“窗花”“铰花”,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剪纸不是简单的剪剪刻刻,得懂生活、懂人心。”陈国斌放下刻刀,指尖的老茧摩挲着刚完成的作品,眼里满是笃定。这份对艺术的通透理解,始于童年煤油灯下的耳濡目染。

他的姥姥施陈氏是村里有名的剪花能手,每当邻里来求窗花、鞋样,老人总会搬来小板凳,在灯下细细裁剪,每一刀都藏着祝福。小小的陈国斌扒着桌边,看红纸在姥姥手中变成鲜活的纹样,心里埋下了热爱的种子。

“作品如人品,剪纸需用心。”母亲施金英的话更成了他的艺术信条——母亲传承了姥姥的剪花技艺,婚后常给街坊邻里剪些花样、喜字、窗花。

“那时候在矿上,谁家有个红白事都会找到母亲帮忙剪纸。只要是答应别人的事,母亲都会认真细致对待,从不会耽误事。”在母亲言传身教下,陈国斌暗下决心,潜心学习技艺,让更多人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那年,陈国斌不到8岁。

他先跟着长辈学刺绣与剪纸基础,对着书本反复揣摩;技艺渐长后,又踏遍安徽、江苏、山西等地,拜访绘画高手与剪纸艺人。30多年间,他从传统绘画取韵、从戏曲身段找姿,终将煤矿的黑、剪纸的红、生活的暖,揉成了虚实相兼、红白分明的“陈氏风格”。


陈国斌展示创作的剪纸作品《红船精神》。

刀刻山河 一纸丹心映初心

“国斌先生的作品,是画其貌,刻其形,见其神,浑然天成。”诸多艺术大师的评价,道破了他的创作境界。近30年来,一万余幅作品从他的刻刀下诞生,每一幅都藏着时代印记。

他的剪刀下,有《矿工魂》里井下工人的坚毅,有《淮北民俗图》里秧歌队的欢腾,更有《团结“艺”心战疫情》里白衣勇士的逆行身影。

其中,红色主题是他最擅长也最喜爱的。他将党的丰功伟绩、祖国巨大变化巧妙融入剪纸中,以艺术之美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他的作品先后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还被中国剪纸艺术馆收藏,更赠销至美、澳、德等国家和地区,让世界看见中国剪纸的魅力。

2017年,陈国斌被命名为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陈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80余次全国大赛奖项、“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淮北好人”等荣誉,见证着他的坚守——即便日常要应对煤矿的繁杂工作,他仍保持着每天创作的习惯。

“刻刀一握,所有疲惫都忘了。”他笑道。


传授剪纸技艺。

薪火相传 一纸情怀续文脉

“能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面对老辈艺人的旧俗,陈国斌却敞开了工作室的大门:“真心学,我免费教。”

在企业量身打造的“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里,他的义务课堂开了500余场。煤矿职工、中小学生、福利院儿童,甚至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藏族班的学子,都成了他的学生,累计3000余人次在他的指导下爱上剪纸。在淮北矿业6个片区,16名弟子跟着他学剪法、悟匠心,已有2人成长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让这门手艺传下去,比拿多少奖都值。”他笑起来,眼角的纹路里都是满足。

2024年10月,腰病发作的他接到5米长卷的创作邀约,不顾家人反对,每天趴在桌上垫着枕头刻到深夜。

友人取件时见他疼得站不起身,忍不住感叹:“这哪里是刻纸,这是刻进骨子里的匠心。”这份匠心更藏着大爱——得知广州狮子会需作品拍卖助学,他主动捐赠数十幅佳作,用艺术传递温暖。

2024年国庆前夕,陈国斌带着学生完成剪纸作品《实干兴邦》,红纸映着初心,刻刀载着传承。五十年光阴流转,刻刀磨了又换,红纸剪了又叠,那双矿工的手,终将一门非遗技艺从家族记忆,变成了跨越山海的文化风景。

正如他常说的:“剪纸刻的是纹样,传的是文化,守的是初心。”(徐志勤 张迪 文/图)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