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床”到“一堂课”

当城市的喧嚣被山间的清风拂散,当指尖的触感与千年的技艺相遇,一场“民宿+非遗”的融合实验正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桃花故里景区悄然开启。8月9日起,“山泉活水·非遗源流”青少年非遗手作公益课陆续在山野间的见鹿书院拉开帷幕,蓝染、烧箔画、掐丝珐琅、螺钿……不同的非遗技艺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这场公益课背后,是民宿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升级的探索,更是非遗技艺融入当代生活的场景创新。


见鹿书院举办的陶埙展见鹿书院供图


周洁(右)向亲子家庭示范扎染步骤见鹿书院供图

破局 从闲置场地到文化驿站

“纯民宿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了。”见鹿书院创始人黄五七感慨道。去年,他将龙泉驿区山泉镇一块闲置已久的场地升级改造成以中式生活美学为载体,集休闲文化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文化空间。200米外就是他经营的“约上云兮”民宿,傍晚时分,陆续有客人前来参观体验。

步入见鹿书院展厅,除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各类非遗元素映入眼帘,蓝染体验、漆扇制作、绘画等体验和展览独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

“民宿客人来了之后有大把空闲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有温度的产品填充这些空闲时间。”黄五七的思路清晰而务实。无论扎染还是草帽编织,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劳作,实则是让都市人慢下来的“良方”。尤其在酷暑难耐的夏日,这个藏在景区里的清凉书院,成了亲子家庭的好去处。

面对乡村旅游同质化的困局,深耕行业多年的黄五七萌生了打造“有内容的民宿”的想法。在他看来,民宿不应只是提供一张床的驿站,更应成为承载情感与文化的容器。从去年至今,见鹿书院已陆续开展了30余场非遗体验活动,既服务了周边居民,也为民宿客人带来了别样的游玩体验。

传承 让非遗在指尖“活”起来

“这些技艺承载着东方独特的智慧与审美。”见鹿书院的授课老师周洁谈及课程设计时眼中有光。本次公益课精选的4项非遗技艺各有千秋,课程均采用“理论+实操”的模式,将学员分成两组同步体验。从工具材料的认知到成品的诞生,孩子们全程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哪怕是零基础的孩子,也能做出像样的作品。”周洁说,非遗体验的核心并非追求技艺的完美复刻,而是要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真切感悟工匠精神的执着坚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更难得的是,这种文化浸润并非短暂的课堂体验。为便利游客体验,见鹿书院常驻的非遗老师实行预约制,即便在非课程时段,游客也能随时体验中药香囊、点翠、香牌制作等10余种非遗项目。“我们想让非遗从展架上‘走’出来,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能带走的生活美学。”擅长古法蓝染的陈娜老师说。

创新 “民宿+”破解乡村旅游痛点

龙泉驿区统计数据显示,桃花故里景区340万人次的年接待量,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但过去的玩法太单一了,看桃花、摘桃子、逛山,留不住人。”“约上云兮”民宿店长刘洋直言。

北欧风格的“约上云兮”民宿,凭借高颜值的设计格调与可观龙泉山日出、赏城市夜景的独特景致,在网络上已然积累起不俗人气。而“民宿+非遗”的创新模式,正为其突破市场竞争困局、抢占发展先机提供全新思路。

将非遗元素植入民宿,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这种融合平衡了民宿的淡旺季,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吸引游客,刘洋每周要做8至10场直播,民宿还计划培养更多员工成为电商主播,在直播间展示非遗活动和相关产品,既卖产品又能为民宿引流,形成“线上传播—线下体验—产品销售”的闭环。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下,非遗主题民宿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创新表达,成为重构旅游体验的重要载体。龙泉驿区文体旅产业联盟有关负责人认为,“非遗+民宿”的跨界融合正在重新定义“诗和远方”的内涵,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开辟一条文化赋能、体验升级的创新路径。

除了周末亲子游,面向中老年群体的非遗研学将成为新兴方向。黄五七畅想的场景正在变为现实:晨间爬山的老人午后学做蜡染,城里来的家庭带着手工酒酿满载而归。这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正在重塑乡村旅游的价值内核,让桃花故里的山泉水不仅滋养着草木,更浸润着非遗传承的沃土。

2025年8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从“一张床”到“一堂课”》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03日 18:3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