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捻丝穿针”到“梳胚开尺”,常州非遗让留学生体验工匠精神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叶沅菲 王超然 记者 刘静妍)近日,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感知中国”江苏非遗体验传播实践活动在常州举办。来自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尔及利亚、哥伦比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7名来华留学生,与外国语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与,通过沉浸式参观与动手体验,了解江苏非遗乱针绣、留青竹刻和梳篦,共织中外友谊的锦绣画卷。



上午,中外师生首先走进孙燕云大师乱针绣博物馆。第四代传承人吴澄介绍,乱针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西洋画的透视光影与中国刺绣的灵秀韵味完美融合,这一独具中西融合之美的技艺也曾多次作为国礼促进中外友好。参观中,《钱学森》《飞天》等代表作品所展现的精湛技法与匠人之心,让留学生们连连称赞。来自阿尔及利亚的RAYENE BOUCHACHI同学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针线表现出油画般的立体效果,令人惊叹。”随后,在工艺师的指导下,留学生们尝试“捻丝穿针”,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每一针一线都让人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


随后,中外师生移步至留青竹刻馆。竹刻展厅静谧安然,唯有刻刀划过竹青的细微声响。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白雪飞介绍,留青竹刻“以青皮为画,以竹肌为底”,于方寸之间呈现大千世界无穷意趣。留学生们对《鸟语花香》《趣牧图》等作品的精妙构图和深邃意境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俯身细观。来自萨尔瓦多的ORELLANA CASTRO MARVIN ALFREDO表示,“这种艺术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在试刻环节,留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执刀操作,来自赤道几内亚的Maria Jesus Emana Asue笑称:“这比我想象中更需要耐心,也让我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益求精。”


午后,中外师生走进梳篦博物馆,在第九代传承人邢粮的讲解中,了解了从古代宫廷发饰到现代艺术珍品的梳篦发展史。中外学生在工艺师的示范指导下,从梳胚开尺、梳尺剔尖,到打磨抛光、描绘上色,完整体验了传统工序。许多留学生第一次接触木工和国画颜料,对细腻的操作充满好奇。来自土库曼斯坦的ARTYK ZAKIRJANOV表示,“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我在中国最特别的纪念。”


活动最后,留学生们在座谈中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来自布基纳法索的ZORE MALIKI表示,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工艺,对其精巧与深意印象深刻;来自多米尼克的Danzel谈到在与中国同学并肩体验的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与友好氛围。外国语学院英语(英法双语)专业本科生王可熠表示,“作为一名常州人,第一次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动手,我更真切地体会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和传播家乡文化的责任感。”

(主办方供图)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