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为基 科技为笔 绘就“浪浪山”的东方美学

《浪浪山小妖怪》剧照 李振

今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凭借细腻的情感表达、浓郁的东方美学与深刻的现实共鸣,成为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黑马”。无数观众为小妖怪的挣扎、成长与抉择动容,这份跨越银幕的情感共鸣,既源于陈廖宇工作室主创团队的付出,更来自技术团队以代码与创意搭建的“无形桥梁”——它让水墨笔触自然流淌,令角色表情细腻生动,将温度无声注入故事内核。

“动画的本质是艺术,打动观众的是叙事情感与视觉的美感,而非软件炫技。”参与《浪浪山小妖怪》创作的项目组成员李振和执行制片人刘小起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道破了影片“科技为表、文化为核”的创作理念。

从逐帧手绘迈向数字化协同

“我小时候以为会进计算机行业,直到大学前后赶上中国动画行业扶持政策,才转向动画领域。”李振坦言。他既钟情代码的逻辑之美,又因自幼绘画功底具备艺术敏感度,这两种特质在动画行业融合成独特竞争力。

大学时,李振主修动画专业,编程是他的“隐藏优势”。“那时行业里懂编程的人少,很多重复流程靠手工,效率极低。”于是他自发走上“技术+艺术”双修路,自学动画软件脚本开发,力求将编程能力融入制作流程。

14年来,李振亲历中国动画从“逐帧手绘”到“数字化协同”的转变,也从后期技术人员成长为统筹全片技术架构的核心。“做技术不能沉迷代码,关键是听懂艺术语言、实现创作者意图。”他以《浪浪山小妖怪》中“风吹草地”镜头为例,为达成监制陈廖宇要求的“自然涟漪效果”,团队不仅反复调试算法,还多次到郊外观察草叶摆动、用手机捕捉细节,将视觉记忆转化为代码参数。

“效率革命”带来更多探索空间

《浪浪山小妖怪》的制作,也是技术赋能效率的实践。主创团队从底层架构入手,制片组协同技术组搭建完善数据库系统,还基于实际需求研发插件,高效管理海量资产文件,确保协作方实时获取最新信息,从根本上降低沟通成本。

“过去要几小时甚至几天的重复操作,现在几分钟、几秒钟就能完成。”刘小起介绍,这不仅节省人力,更让监制和导演能快速看到接近最终效果的画面,及时调整影片节奏与情感传递,无需等待繁琐底层处理。

动态分镜后期流程是典型案例。李振透露:“现在一名工作人员3-5小时就能完成全片分镜的镜头切分、镜号标注并同步至系统。”上午确定分镜,下午就能推进后续环节,而以往完成同样工作需两人投入三至四天,技术革新大幅释放制作时效。

更重要的是,高效流程为创作团队赢得更大的试错与探索空间。李振认为,动画制作离不开反复测试与创新,很多关键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浮现,技术带来的快速修改与迭代能力,显著降低试错成本,让团队能主动追求最优视觉与叙事效果。

用科技守护东方美学的“写意灵魂”

《浪浪山小妖怪》的中国水墨风与水彩质感广受好评,背后是创作团队对东方美学的理解与技术创新。“主流三维软件能渲染类水墨画面,但中国水墨的核心魅力是写意,是带有人性温度的美感。”李振强调,创作者的核心是传递情感,而非追求精准华丽,技术必须服务文化表达,不能抢了文化的“主角”。

因此,团队虽全程用电脑绘制,却坚持先用毛笔与宣纸定调,再通过软件调整笔触与压感,复原传统笔韵,实现科技与传统融合。为在动态效果中保留写意神韵,处理扬尘、烟雾、开关门等细节时,团队都投入大量技术讨论与反复调试。

角色表演上,团队未用主流动捕技术,而是让主创成员亲自表演录制视频,为动画师提供参考。“二维手绘动画更需要想象力和表现力,”李振说,“团队里有人模仿小猪,有人扮演村民,有人举纸筒模仿鞭打动作……既提供创作依据,又增强团队凝聚力。”

动画师二次创作,融入夸张设计让角色“活”起来。“合格的动画师本就是出色的演员,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对情感的理解。小妖怪让观众觉得‘像自己’,正因动作和表情里藏着对生活的观察与共情。”刘小起感慨。

文/本报记者肖扬

摄影/本报记者柴程

统筹/满羿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