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冷掉的红烧牛肉,换来了《悲怆》?

众所周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脾气与他的音乐才华一样“震耳欲聋”。在他逐渐被寂静吞噬的世界里,愤怒成为他与外界沟通最直接的方式。关于其名作《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起源,音乐圈里流传着一个虽无法严格考证却极其符合他人设的轶事。

某日,在维也纳的一家餐馆,贝多芬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点了一份他钟爱的红烧牛肉。然而,那位心不在焉的服务生要么是搞错了订单,要么是让这位本就烦躁的作曲家等了太久。当菜肴终于被漫不经心地端上时,贝多芬的怒火如同火山般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随之而来,他对服务生的怠慢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斥责。盛怒之下,他拂袖而去,冲回自己的住所。

回到家,沸腾的情绪并未平息,反而找到了一个更有力的宣泄口——他的钢琴。他将所有的挫败感、对世界的不公感以及内心的狂暴,悉数倾注于琴键之上。那不仅仅是一段旋律,那是用音符重构的咆哮。就在这时,一阵怯生生的敲门声打断了他。门外站着那位惊恐万分的服务生,他端着另一盘牛肉,或许是来自老板的命令前来道歉。

贝多芬猛地打开门,双眼灼灼,他并没有接过盘子,而是指着身后仍在回响的钢琴音符,对吓坏了的小伙子喊道:“好了!现在你可以把我的愤怒(Fury)端上来了!”——据说,他当时使用的“Fury”一词,与奏鸣曲最终被命名为“Pathétique”(悲怆)在情感强度上不谋而合。

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它完美地捕捉了贝多芬音乐的精髓:一种将个人巨大痛苦转化为永恒艺术的能力。《“悲怆”奏鸣曲》尤其是其深沉引子与激烈快板间的对比,正是这种内心风暴的绝佳写照。所以,下次聆听这首杰作时,你或许不仅能听到悲伤,还能尝到一丝冷掉的红烧牛肉和滚烫人性的味道。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