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许江艺术展”于宁波美术馆开幕


9月29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油画学会、徐万茂美堉公益基金会主办的“仰山——许江艺术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幕。向阳而问,仰山以答,展览以“仰山”为题,分为“所念皆山”“燎原的现场与吟啸”“火的荒原在生长”三个篇章,从浙之山水、葵之剧场、葵莲共生三个场景展开许江的山水世界,构建一场贯通传统与当代、视觉与哲思的山水精神对话。


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宣布展览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致答谢辞,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锋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杨劲致辞。


浙江省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晓芳,宁波市副市长徐强,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罗中立,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祖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庞茂琨,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分党组原书记徐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宁波市人大原副主任、宁波市文联原主席陈继武,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王胜利,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王力克,华茂集团创始人徐万茂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主持。


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宣布展览开幕


许江向宁波美术馆捐赠油画作品《四明之春》,宁波美术馆专职副书记姚剑峰向许江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致答谢辞

许江引用布鲁斯特的名言,指出人的一生中总有一种“重温往事”的动机。本次展出的画作许多为若干年前之作,但它们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始终留存于心。《共生会否可能》是一组由1600余只葵莲组成的、曾在世界各地展出的作品——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如一片树林,在德雷斯顿像一片废墟,在莱茵河畔像放牧的羊群,而在本次宁波的展厅中,它则如同熔炉中昂首绽放的群花。与之相伴的影像是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全新作品,其中既有红光闪闪、锤声阵阵的葵的塑造,也有回响大地的深沉叙事,展现了葵之塑造过程与时代精神,在影像与绘画的穿梭往还间,呈现了几代人的精神塑造与生活日常。

近年来许江集中着眼于油画的山水创作。在江南群山的绘画中,捕捉当下天地应和的呈现,追怀逝水流风,寻访往昔经典的诗情墨意,兴发时代激情,铸炼充满东方情怀的山水之诗。其中既存中国山水全山、立山、烟山的浑茫气象,又持东方意趣的磅礴如山的挥写方式。如是,所绘渐入仰山之境。许江借“岕”字阐发其艺术思考——“人在山水间”。他致力于通过系列化、记忆化的绘画方式,捕捉天地的微观与人性的敬仰,以整合的景观呈现给观众。

今年,恰是宁波美术馆建馆二十年。馆址地属宁波老码头故地,甬江经此汇流,东入大海,二十年前初建的此馆又是我国城市美术馆的早例。江岸起伏之栈道,隐约远播之汽笛,成城市文化的佳息。二十年过去,馆虽旧址,其命维新,图将好景,人文惠民。仰山,还是一份对甬城家山的致敬,对文化百姓的情赠,对这美术馆的如山事业的倾心献礼。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马锋辉讲话

马锋辉表示,许江先生是中国油画领域和中国当代具有深远影响和卓越成就的教育家与艺术家。他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致力于东方精神现代重塑的探索之路。许江先生的艺术创作,尤为鲜明地体现在两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葵”与“山”。他以油画厚重的笔触、水彩淋漓的意韵以及雕塑凝练的形体,反复刻画葵的生命轮回,使之成为一部镌刻着集体记忆与生命韧性的“心灵史诗”。 他的“山”,则超越了自然景观,成为人文与心性的崇高象征。这“所念之山”,是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此山”,是在传统山水精神映照下,对当代家国情怀的深沉咏叹。多年来,他以非凡的哲思与激情,将个人的艺术生命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将深沉的乡土情怀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紧密相连,构筑了一个深邃而壮阔的艺术世界。他以葵为心,仰山为志,用画笔和雕塑铸炼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他的艺术,是向阳而问的深切关怀,更是仰山以答的巍然回响。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讲话

余旭红谈到,“三江口”之畔的宁波美术馆与许江老师颇有缘分。 20年前,正是许江老师建议这片老码头铸就为公共文化地标,并推荐国美年轻教师、建筑师王澍、陆文宇主持设计了宁波美术馆。如今,许老师将他历时20年、每日穿行杭州三江口到“最葵园”工作室创作的作品在此展示,具有特殊意义。

余旭红指出,在许江老师身上,劳作者、吟诗者、教育者三重向度一体,共同构成其深邃的艺术生命实践。许江是一位劳作者:20多年来,许老师以中国大地上的葵原与山水为现场,以油画、水彩和雕塑等多种表现方式,铸炼当代中国人的仰山情怀。他的山水观,脱胎于中国传统画学理念,却又注入了当代人的生命感悟。

许江是一位吟诗者:他带领青年艺术家赴名山大川采风写生,写生机、写生意、写生气。每到一处,在游山览水中诵诗,与古共对话、与今开生面。令人动容的是,许老师的笔下不止于胸中的山川丘壑,更有与时代共鸣的深切关怀。他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艺术遭遇的问题与时代的精神脉搏相连,让山水成为一代人的心灵史诗。

许江是一位教育者:在担任中国美术学院20年院长期间,坚守中国文化主体精神,打造了 “国美”模式;在山水化的校园中,许江院长与师生“同游”,以“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主导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建造,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场所和精神家园,凝聚成“大学望境”。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杨劲致辞

杨劲回顾宁波美术馆建馆的二十年:从美术馆立项开始,许江主席就参与和推动了建筑师的选择、设计方案的完善等诸多关键环节,在随后的二十年中,持续为其发展注入思想与方向性的力量。许江主席不仅仅是院长、画家,更是一位艺术的布道者、一位慷慨的诗人。展览所呈现的“山”和“葵”已不是具象的存在,而是思想的激越、精神的突围;所谓“仰”,是一种精神向度,一种超越个体局限、投奔高远理想的文人态度,这种“仰山”精神,深深感染、打动并启迪着每一位观者。


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闫平、俞晓夫、殷双喜、苏新平、张晴、贺丹、陈世宁、张淳大宝、张晓凌、赵培智、郑工、雷波、张曙光、王琨、李磊、丁设、江梅、李向阳、张悦、王鸿生、刘赦、邵亚川、孙逊、顾黎明、王易罡、王克举、夏可君、鲍静静、马琳、徐潋;来自浙江省内的嘉宾臧军、沈旭微、周新波、应达伟、葛学斌、徐朝兴、茅威涛、翁持更、崔巍、王敏杰、张成毕、杨丽、骆献跃、覃泓、查建华;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嘉宾沈浩、傅巧玲、曹晓阳、毛雪非、宋建明、傅肃琴、胡钟华、王赞、孟云生、刘正、杭间、司徒立、卓鹤君、王翠华、徐芒耀、吴洪鸣、王冬龄、闵学林、尉晓榕、王丽芳、杨参军、吴海燕、翁诞宪、叶向英、施慧、张捷、毕学锋、管怀宾、杜卫、徐默、孙景刚、井士剑、傅新生、陈华沙、林勇、何红舟、章晓明、崔小冬、黄发祥、胡振宇、徐娩真、吕品田、周武、常青、封治国、刘海勇、周宝松、王宁逸、王一飞、胡敏、卓旻、盛天晔、沈乐平、邬大勇、周艳、班陵生、李凯生、李玉普、范白丁、段卫斌、袁由敏、刘智海、刘健、万木春、李沐、卢勇、金琤、陈永怡;来自美术博物馆界的嘉宾王一川、纪云飞、马驰、应金飞、陈建中、朱建军、张维萍、庄立臻、Paul Taylor教授、皮力、张颂仁、郑林、甘智漪、贾新伟、何炬星;来自宁波艺术界的孙佩梁、陈承豹、潘沁、魏惠东、姚剑峰、徐立勋、宋新新、林琳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徐红梅、金新、王一凡、林万炯、何曼玲、梁章凯、成一风、卓福民、徐千惠、叶卫平、黄萌莉、陈幼娅、陆向怡、李欣桐、郭晓燕、毛岱、姚远东方、吴昊、柳战荣、项笠萍、陈国东等200余位各界代表参加开幕式。


以葵为心,仰山为志,以葵原与山水的对话,流溢着对峥嵘岁月的烽火礼赞。向阳而问,仰山以答,以自然经验与草木人心致敬东南形胜,铸炼时代风华。展览在宁波老码头悠长汽笛声中启幕,长鸣为号,宣告艺术之轮的起航,以此致敬城市、祖国与奔涌的时代。


开幕式后,“仰山——许江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全国艺术界的艺术家、评论家与学者,涵盖油画、理论、诗歌与艺术管理等多个领域,形成一场跨越代际与专业的深度对话。与会学者围绕“仰山”展览所呈现的艺术体系、精神维度展开对谈,从许江“葵”与“山”的视觉建构,到其艺术中蕴含的文化自觉与生命哲思,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阐释与交流。整场讨论既是对许江艺术创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也是一场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路径的思想激荡。

诗人、文化艺术学者叶卫平,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王胜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参军,理论家、美术评论家、中国艺术学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所长郑工,理论家张晓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上海海派艺术馆馆长、上海美协副主席李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批评家夏可君,中国美术学院学报主编、理论家万木春,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郭健濂先后发言。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组织部长封治国主持。

展览现场




展览部分作品

所念皆山


余村竹之一 许江 纸本油画 80cm×82cm 2025


风松图之一 许江 布面油画 230cm×160cm 2025


风松图之二 许江 布面油画 230cm×160cm 2025


十里银杏之一 许江 纸本油画 73cm×50cm 2024


红土地之一 许江 纸本油画 50cm×73cm 2024


神仙山居图 · 玉灵珑 许江 布面油画 138cm×90cm 2024


神仙山居图 · 翠高峰 许江 布面油画 138cm×90cm 2023


龙泉青木之二 许江 纸本油画 73cm×50cm 2022


龙泉苍松之一 许江 纸本油画 73cm×50cm 2021

燎原的现场与吟啸


陌行 许江 布面油画 60cm×300cm 2019


红烛 许江 布面油画 60cm×300cm 2019


东方葵 · 悬葵 许江 布面油画 280cm×540cm 2016


无地花 许江 布面油画 280cm×1080cm 2010


晚风为谁而追 许江 布面油画 280cm×720cm 2009


秋葵会否变红 许江 布面油画 280cm×900cm 2008


葵阵 许江 布面油画 280cm×540cm 2006

火的荒原在生长



共生会否可能 许江 雕塑 25m×4m×6m(H)



无别离 许江 铜腐蚀 3.2m×9.2m 2025


许江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世纪80年代末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从2001年至2020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二十年。

曾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特级专家”等荣誉;并获“鲁迅艺术奖”、“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佳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作为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许江的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21世纪以来,创作“葵园”系列,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先后举办大型个展,包括“远望”(2006年,中国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2009年,上海美术馆)、“致葵园”(2010年,浙江美术馆)、“重新生长”(2012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精神绽放”(2013年,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东方葵”(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葵颂”(2018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东方葵”(2019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葵颂”(2019年,山东美术馆)、“花的山河—最葵园艺术中心首展”(2020年,最葵园艺术中心)、“远望者—许江作品展”(2023年,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所念皆山—许江个展”(2023年,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仰山—许江艺术展”(2025年,宁波美术馆)等,其作品被多家国际美术馆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许江倡导创办了“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一系列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学术平台。他一直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策划了“影像生存—2004上海双年展”“生活在此时—二十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柏林,2001年)、“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地缘政治”(杭州,2003年)、“杭州·中国画双年展”(I—VII,2010—2023年)等展览。

先后出版个人画册《棋·纸·艺》(1995年)、《眺望城市》(2001年)、《上海蜃景》(2001年)、《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2002年)、《大地上》(2002年)、《远望—许江的绘画》(2006年)、《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2009年)、《致葵园》(2010年)、《重新生长》(2012年)、《精神绽放》(2013年)、《东方葵》(2014年)、《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葵颂—许江作品集》(2018年)、《葵颂六章—许江作品集》(2019年)、《远望者—许江作品集》(2023年)、《仰山—许江作品》(2025年)。出版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2005年)、《视觉那城》(2005年)、《南山肖像》(2008年)、《本土的拆解与重构》(2010年)、《大学的望境》(2010年)、《远望者日记》(2010年)、《文与画》(2011年)、《葵园辞典》(2012年)、《葵园手札》(2014年)、《葵园评说》(2015年)、《许江艺术文集》(2018年)、《南山肖像Ⅱ》(2018年)等。主编学术书籍150余种。


展览时间

9月29日-12月3日

展览地点

宁波美术馆

主办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美术学院

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油画学会

徐万茂美堉公益基金会

承办

宁波美术馆

最葵园艺术中心

编 辑|郑佳怡

责 编|刘 杨 周 慧

审 核|刘海勇 方 舟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