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在2025三星堆论坛“文明解码”分论坛上,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收获陆续发布,涵盖铜器彩绘工艺、水稻耕种方式等方面。其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唐自华,以“三星堆出土玉髓溯源”为题,带来了最新的成果。而在论坛开启前一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他也透露了不少关键信息。
“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红色玉髓是罕见的,因为当时中国人所用的红色装饰,主要是来自赭石或辰砂。直到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战国,红色玉髓才大量开始使用,它作为玉组佩里面非常重要的红色装饰的来源。”正因于此,唐自华谈到,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11枚玉髓珠,是同批出土玉髓中年代非常早、位置最靠南的材料,“所以它有着非常明确的考古学的意义。”
而长期以来,唐自华与团队的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工艺和溯源,了解三星堆祭祀坑中玉髓的物质文化传播网络。他表示,这对于认识三星堆这一古蜀文明群体对外交流的情况,以及对古蜀的先民权力的来源,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花了非常大的力气,在中国以及邻近的泰国、蒙古、孟加拉国、印度等区域做了玉髓矿料成分的调查。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全国最完整或覆盖度最大的一个数据库。”
在分享中,唐自华通过聚焦三星堆出土玉髓珠,分析其成分与工艺,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与北方地区的联系。结果发现,祭祀坑红玉髓珠的类型与制作工艺分析,反映了不同的制作传统和文化背景。同时,研究大范围调查了红玉髓矿料的化学组成,有效区分了不同地质背景下红玉髓矿料的成分特征。
“三星堆玉髓珠溯源研究表明存在大尺度区域交换网络。”唐自华说。此外,他也提到,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玉髓珠,跟遗址中玉石器作坊出土的玉髓珠进行工艺对比的话,很显然祭祀坑玉髓珠的加工水平更高,“我更倾向于认为,祭祀坑的玉髓珠是直接从外地作为成品的珠子输入到三星堆,并且应用在祭祀场景,保存在祭祀坑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