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总部大楼投入使用,琶洲西区已经成为珠江两岸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琶洲西区为广州海珠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牵引作用,更是广州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承载地,为广州吸引了大批优质企业拍地置业,连续两年上榜福布斯评选的国内CBD十强榜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孙一民以“地区城市总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了琶洲西区的规划与建设。腾讯广州总部大楼为何有区别于其它楼宇的挑出平台?唯品会大楼的裙楼塔楼结构从何而来?骑楼如何与现代商务楼宇融合?更多关于琶洲西区为何是现在这般模样的疑问,在孙一民这里有一份基于城市设计角度的答案。
孙一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前院长
建设琶洲会展展馆
广州东拓南进的“第一步”
广交会展馆的多次易址,影响着广州城市功能在空间布局层面的演进。2004年,琶洲会展展馆一期投入使用,并首次迎来广交会落地。此后数年,广交会同时在越秀流花路和海珠琶洲举行,直到2008年整体搬迁至琶洲。
“先有琶洲会展展馆的规划建设,才有广交会在琶洲的落地、壮大。”孙一民回忆道,当时的琶洲还是一片农田,道路、酒店等配套设施的成熟度远不如流花路,广交会搬至琶洲的效益和影响还是一个未知数。
现在,在琶洲举办的广交会,规模屡创新高,稳坐国际展会“第一梯队”。回忆起选址争议,孙一民称赞当时广州官员的“魄力”:“即使广交会不搬也要建,而且规模对标国际一流展馆。”
今年上半年举办的137届广交会现场。
在孙一民看来,琶洲会展展馆的建设是广州东拓南进战略的“第一步”,是琶洲取得今日之成就在20多年前埋下的“高明的伏笔”:“广州的重大公共投入首次跨过珠江,从北岸来到南岸。”
“在这之前,广州重点发展的区域从越秀的流花路一带向淘金方向延伸,随着六运会的举办,跨越广州大道在天河建设了天河体育场,先北后南地又规划建设了如今的珠江新城CBD。”孙一民介绍道,琶洲会展展馆建设后,广州塔也落在了南岸,大学城也开始了规划建设。
当2008年广交会整体搬至琶洲后,琶洲西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正是这一年,广州举办了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并在随后的多年里经历控规和设计上的多轮优化。
孙一民回忆道,多轮优化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梳理出了琶洲西区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围绕着广交会的商贸性质和当时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电商经济,琶洲西区成为广州发展互联网电商产业的重要功能区,并提出要打造24小时永不落幕的“广交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琶洲西区的总体规划没有向商业住宅方向发展,而是更多地回应了市场、产业的期许。
直到2014年年底,孙一民开始接触琶洲西区的城市设计工作。“彼时,天河金融城建设已经展开,一江相隔的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也正需要新的大师团队来开展统筹。”孙一民率领团队接下了这个任务,并被市领导寄予了“敢负责、敢担当”的期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首创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诞生了。
创新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
商议设计修改,拒绝“豪横乱来”
接到任务后,在紧张的工作日程安排下,孙一民提出对琶洲西区既有的城市设计开展优化。20多天后,孙一民团队提出了融入自己多年设计经验的方案初稿。这份方案初稿在保障控规指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细分地块,加密路网,增加开发单元数量,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同时保留片区两条自然水系,并提出保留活化以琶醍为代表的一系列珠江啤酒厂工业遗存。
琶洲地区模型图。
随着方案初稿受到高度认可,孙一民及团队也得到更多时间来优化细化设计方案。2015年7月,更完善的方案得以呈现。琶洲西区“紧凑、集约、高效、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当下逐步建设完成的城市场景,都始于这一时期的思考和设计。
优化方案的形成仅仅是第一步;在此之后,孙一民还面临着两个更重要的问题:自身在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及后续工作中的身份应如何定义?这份城市设计优化方案又该如何顺利地推行下去?
相较于“责任总规划师”,“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运行中更加关注的是城市设计的实施;而若要想让城市设计更顺利实施,还需使其具备法律效力,获得法定支撑。解决办法是:将城市设计导则作为附件加入到土地交易合同中。“这是制度的重中之重。”孙一民告诉记者,后来拍地的业主代表也曾因与自身开发诉求存在矛盾而对城市设计导则提出异议,正是“导则法定化”这一创新举措给予了“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充分的话语权。
此外,在孙一民看来,“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最大意义在于增加了一个多方协商的环节,使得总师工作不至于管得“太死”,但也不任由企业“豪横乱来”。“过程中,该强硬的时候要强硬,该柔软时得柔软。”孙一民说。
琶洲西区诸多的总部大楼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设计师。例如,腾讯广州总部大楼由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按照垂直城市理念设计的这栋大楼,拥有挑出的多段平台,意在颠覆传统办公楼的原型,正是这位大师的创新之处。
“让·努维尔先生的每一次设计都十分大胆创新。”孙一民熟悉这份设计的初衷:让·努维尔想改变垂直办公的楼宇形态,设计挑出平台增加员工交流空间。而作为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孙一民需要关注的是,平台挑出相当于增加了建筑面积,这与出让合同、城市设计导则存在矛盾。后经协商,设计团队将建筑首层布局为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美术馆;通过为城市提供高品质特色公共空间,实现公共价值,虽然对城市设计导则有部分突破,但通过规划委员会的制度获得了审批通过。
琶洲西区陆续迎来总部企业入驻办公,今年9月腾讯广州总部大楼也正式启用。
在琶洲西区的东北角是广州本土电商企业唯品会的新总部大楼,一栋较矮的裙楼连接了另两栋塔楼。在最初的城市设计中,这里是四个街区,独立的四栋总部大楼,各自相对独立。孙一民告诉记者,企业获得了其中三个地块后,按照设计导则的约定可以建三栋楼宇。
在方案征集中,有一个将中间大楼“放倒”,用作连接的概念设计获得了总师团队的青睐。“我觉得这个方案很好地满足了城市的利益,既不增加原来的建筑面积,也满足互联网企业对于部门员工联系的需求,同时还为后排第三方的大楼留出了看江的视野,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则增加了层次。最终,这个角落成了琶洲西区最有代表性的街角。”孙一民评价道。
琶洲西区临江而建,临近广州塔,唯品会总部大楼位于东北边角上。
引入骑楼理念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多些人情味
城市设计优化方案为琶洲西区增加了众多骑楼元素。这个在近代岭南城市十分流行的建筑空间,拥有悠久的历史;其“遮阳避雨”的功能符合本地临街商业的需求。孙一民告诉记者,如果仅将骑楼理解为在建筑中设计一个可供通行的遮阳避雨的空间,则过于粗浅。在当今城市规划管控制度下,真正的骑楼空间无法实现,这就是为什么说到骑楼,几乎等同于城市历史建筑空间。
“这主要涉及现代土地制度下的用地红线管理。”孙一民解释道,骑楼作为建筑的空间要和街道叠加,使人步行其中,成为公共空间。但是在用地权属中,人行道通常处于道路红线内,如果骑楼要覆盖人行道就得超过建筑红线甚至用地红线。“否则,骑楼与车行道路中间就会空出覆盖不了的退缩空间,土地集约利用也受到了影响。”孙一民表示,现实中这样的空间是“建筑的后退”,建筑临街界面与行人拉开了距离,传统城市中人与建筑的交融关系消失了。
所谓“紧凑、集约、高效、复合”理念,体现在琶洲的城市骑楼空间的营造,便是控制建筑退距,从而将城市公共人行空间纳入建筑红线范围。这一做法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规划管理的一些限制,实现了现代商务楼宇与传统骑楼的真正融合。“骑楼应该是公共空间。”孙一民说道。
琶洲西区拥有大量的骑楼元素,作为公共空间可供行人在楼宇下通行。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也体现在与拍地企业在设计上的交互沟通上。“只要保障公共利益,有利于公共利益,设计方案都可以协商。”孙一民说道,对公共利益的保障不仅体现在骑楼空间,还体现在琶洲西区大量存在的二层连廊等公共步行系统。“这些必须24小时开放的空中连廊、首层骑楼、垂直交通核构成了一个立体、连续的慢行系统,是琶洲西区的另一个独特之处。”
采访中孙一民还提到,琶洲西区为未来有轨电车进入街区运行预留了空间。城市设计优化中,未来有轨电车将从广州塔出发,在琶洲西区内部街区环绕一圈,与更多楼宇衔接,再继续向“琶洲南”的城中村地段驶去。他设想,随着琶洲西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办公人员的居住需求将主要在琶洲南部得到满足。有轨电车这一交通方式的加入,将能够使本地的交通更为便捷,进一步打造多元、便捷的城市社区。
琶洲西区在还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活力与竞争力不断显现,从2023年起已经连续两年入选由福布斯评选的全国CBD“十强”。对于“广州第二CBD”具体花落谁家,孙一民并不非常关心。他更关心的是,城市核心区的高质量打造应该由市场推动,政府协调更加关注公共利益的保障。
孙一民眼中的琶洲西区,不是一个单一功能的产业园区,而是多元、复合,灵活多样的。他希望创造更多人性化的尺度,让步入其中的人感觉到被尊重,实现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品质化岭南特色城市街区的转变。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琶洲π记者 代国辉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