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劳民误国”,称其北伐“徒有其名”,近日,一场原定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历史讲座“未讲先火”。主讲人、北大历史系教授辛德勇的一些评价诸葛亮的观点在网上掀起了一波讨论狂潮,讲座最终被取消。
武侯祠之前发布的关于此次讲座的消息
这位辛教授何许人也?2004年起,辛德勇任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近年来多次公开发表争议性言论,网友对其褒贬不一。2021年,辛德勇因评“一级教授”未果,质疑北大职称评定不公。
这事儿是怎么吵起来的?核心在于辛教授对诸葛亮北伐的评价。讲座原名叫《诸葛亮北伐的功与过》,听着挺学术的。但辛教授在宣传时抛出的观点相当“炸裂”。他在个人公众号上回复网友时,评价诸葛亮“劳民误国,为蜀中百姓付出的血汗感到痛惜”。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还打算在现场送观众自己写的字,内容是“无岁不征,误国劳民”。
这下网友坐不住了,有人认为主办方审查失职,说“武侯祠拿钱请人骂诸葛亮?”,还有人说,“在武侯祠否定诸葛亮北伐,跟在葬礼上听相声发笑差不多”。
也有人认为,不是不允许有其他学术观点,而是在武侯祠这个特殊的地方,发表如此尖锐的批评,有点“砸场子”的味道。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先是辛教授自己说讲座“延期”了,最终博物馆工作人员证实,讲座已取消,但具体原因不便细讲,“系多方面造成。”
说到底,这场讲座的取消,绝非是观点的碰撞那么简单。诸葛亮早已超越了一个历史人物的范畴,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对智慧、忠诚与担当的共同精神记忆。
如果站在后人的“上帝视角”,抛开时代背景,对诸葛亮冠以“无岁不征,误国劳民”这样的断语,其评价本身就有失偏颇。在承载着深厚集体情感的武侯祠,抛出极具刺激性的观点,难免让人质疑有哗众取宠之嫌。
历史研究固然需要多元声音,但尊重历史语境、尊重文化情感的表达,才是让学术真正深入人心的基础。
文章综合自上游新闻,成都武侯祠服务号,网友评论等
今天,郑铁职、郑州电力等603所院校征集志愿
破土动工!这个项目,打造河南高校,新标杆!
河南两地通报16家违规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