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剧集沙龙:长剧要做有余味的“风格菜”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剧力无限——剧集精品与产业升级新视野”剧集沙龙在京举办。这场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协办的行业对话,从“长剧要做有余味的风格菜”到“创新别搞曲高和寡的自我陶醉,中国再小众需求都是大众”,《山花烂漫时》《生万物》《归队》《以法之名》等热门剧集的主创围绕剧集创作破题、长剧价值坚守等展开深度探讨,为行业注入鲜活思考。


创作破题:跳出套路,以真实与温度触达观众

在剧集创作的核心议题中,“打破类型束缚”“拒绝套路化叙事”成为嘉宾共识。《山花烂漫时》编剧袁子弹分享创作关键——跳出“苦难叙事”的惯性框架,聚焦理想主义者的“高级快乐”。“最初调研时,大量报道聚焦主人公的牺牲与病痛,但接触原型后发现,她幽默鲜活、充满生命力。”袁子弹表示,团队选择以“流动的地域叙事”展开故事,既展现主人公从东北到云南的人生轨迹,也借由基层学校的视角,铺开当代中国中小城市的生活画卷,“我们不想把它写成单一的人物传记,因为这片土地才是孕育这样人物的根基”。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则以这部“土味”年代剧的出圈为例,强调“向下扎根”的创作价值。“2022年接触项目时,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孵化剧本,就是想讲透‘土地与家庭’的中国人情感根脉。”戴莹提到,这部以上世纪20年代为背景的乡土题材,不仅创下爱奇艺历史第二的热度、拿下央视近三年收视高峰,更收获54%的25-35岁年轻观众,“年轻人并非不喜欢厚重题材,而是需要能共鸣的生命力——剧中‘把日子过出花’的精神,正是跨越时代的情感连接点”。

《归队》导演藏溪川则从创作细节入手,诠释“现实主义的度”。为还原抗联战士的真实状态,他要求演员减重、坚持实景拍摄,甚至对妆容的“脏与厚”都有严格参照,“抗联战士在山里数月不换衣、不洗脸,妆容必须有依据,但戏剧真实同样重要——比如战士牺牲时下沉的镜头,我要的是打动观众的情感张力,而非单纯的物理还原”。而《以法之名》总制片人高金玺则聚焦“行业剧的平衡术”,提出以“情感共鸣”破解专业壁垒:“法律题材容易陷入法言法语的冰冷,但我们走访时发现,检察官的无奈与骄傲才是核心。7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复杂的人物关系,最终都要落到‘让观众感同身受’上。”

价值坚守:长剧需做“六边形战士”,创新要落地而非实验

面对“长剧与短剧之争”“创新如何避免曲高和寡”等行业热点,嘉宾们从创作逻辑与产业规律层面给出答案。在长剧价值的讨论中,袁子弹提出“长剧要做六边形战士”的观点:“长剧不能一味求快,它该像长篇小说,要有严密的逻辑、能支撑多集的人物魅力,更要承载文化价值——比如《生万物》传递的土地信仰,《山花烂漫时》展现的地域文化,这些‘余味’才是长剧不可替代的核心。”

戴莹补充道,长剧的优势在于“留得下”:“短剧给人即时快感,长剧则是共鸣与共振。《生万物》里的‘扎觅汉’(打零工者)让当代打工人看到自己,民俗细节成为年轻人主动传播的知识点,这种深度连接只有长剧能实现。”导演藏溪川则强调“长剧不能短剧化”:“为了所谓的节奏砍掉人物铺垫,只会让观众‘进来’。长剧有自己的规律,该沉住气时就要沉住气,用人物带动剧情,而非靠事件堆砌。”

在创新议题上,嘉宾们一致认为“创新不是实验,要落地为价值”。袁子弹坦言,创新不必追求“颠覆性”,局部突破同样有效:“《山花烂漫时》里用戏曲手法、脱口秀式台词,都是在保证主流观众接受度的基础上做的尝试。中国人口基数大,再小众的需求都是大众,关键是找到精准的受众。”高金玺则从产业视角提醒:“创新要尊崇创作规律,不能为了新而新。对制片人来说,剧集是产品,要让观众愿意为它消费——《以法之名》选择‘法律监督’这个新切口,但核心还是讲好公平正义的故事,这才是创新的落脚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编辑/胡克青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