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纪军、翁笑雨父女谈“漆”的现代性(01:49)
“漆”属于手工技艺、属于传统工艺史,大多时候在博物馆中陈列,鲜有机会被放置于当代艺术语境中讨论。然而,上海艺术家翁纪军的实践,以这种“不合时宜”的材料为起点,展开了一场持续四十余年的探索。
9月26日,翁纪军个展 “物·迹·维” 在上海震旦美术馆(筹)启幕。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翁笑雨是2027年第16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成员,也是翁纪军的女儿。父女间的艺术对话,为展览更添一份层次。
翁纪军在现场导览。
对于展览名“物·迹·维”策展人翁笑雨解读到,“物,是材料本身;迹,是材料在创作中留下的痕迹,消失又重现;维,则指维度,强调作品不仅是二维的绘画,更包含三维空间的延展和观者体验的多重关系。”
据悉,展览以新作品为主,但同时梳理了过去的创作轨迹,让观众感受到漆艺的哲学深度以及翁纪军的创作逻辑。
《集聚之太阳行星系列 2025-5》(局部),2023-2025,大漆脱胎
谈及漆,翁纪军首先提到了明代的《髹饰录》,这本关于漆工艺的经典著作,是艺术家重要的参考书。里面记载了“涂胎”“剔彩剔红”“犀皮”等技法,被艺术家反复研究。
“犀皮工艺尤其让我着迷:漆调到合适的粘稠度,再加蛋清控制干湿,用丝瓜囊拍出纹理,形成所谓“起捻”的效果。后来我觉得这种工艺过于装饰性,于是尝试在原理上变化。我自制竹签、竹笔,把漆点上去,在此基础上一层一层罩漆,结果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像细胞的分裂,又像宇宙空间的扩张。这种来自传统材料的实验,却呈现出极其宏观的视觉感受。”
展览现场
对翁纪军来说,漆是一种“天作一半,人作一半”的艺术。它天然来自自然,却又需要人以经验与心力去调和。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它在今天依然能不断打开新的可能性。
“通过蓝的点、紫的点,一层层叠加,就能形成光影和立体感。”翁纪军说,“很多颜色都是这样控制的:粉绿、蓝绿、紫色、冷一点的群青、翠绿……都不是直接画出来,而是靠层层叠加。这个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艺术家的工作有时必须理性与感性结合——在我的工作室里,就像一个实验室。”
展览现场
在展览展出的多个系列中,《集聚》尤为关键。它以传统“犀皮漆”为灵感,却并非技法复现,而是通过不断叠加、打磨,将时间的层累显现在同一平面。
作为策展人,翁笑雨虽然不常在上海,但对父亲的创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比较了解爸爸的作品,我们平时也会有很多的讨论。所以这次的工作方式和我策划其他艺术家展览的状态不一样,它是一种生活与工作的交织。”翁笑雨,“他用传统材料的大漆让我思考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实现新的突破,也让我联想到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