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文艺大变身,村民写歌火遍网络,你猜下个爆款是啥?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75年前,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里,北京市文联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大众文艺的辉煌篇章。75年后,2025年9月24日上午,同一片地方,一场主题为“大众文艺的蝶变 新时代文艺新景观”的沙龙火热开场。6位中外嘉宾和近百位观众齐聚一堂,聊起了这75年来文艺的变化,畅想新时代如何让文艺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大众文艺这75年,变化大得让人咋舌。过去,文艺是书本上的诗词,是戏台上的唱腔,是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如今,短视频、直播、网络小说成了新宠,普通人也能拿起手机拍视频、写故事。北京大学教授贺桂梅说,文艺的核心没变,始终是为老百姓服务,但形式变了,从单一的文学变成了视频、音频、互动游戏,啥都有。这种变化让文艺更接地气,也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

数字时代来了,文艺创作像坐上了火箭。年轻人用手机就能拍出大片,写个故事就能火遍网络。贺桂梅提到,过去文艺是“作家写、读者看”,现在是“人人能写、人人能看”。比如网络小说,作者发一章,读者马上就能点赞评论,互动快得像聊天一样。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让文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艺术也在拥抱新变化。苏州昆剧院的蔡少华讲了个故事:他们的青春版《牡丹亭》火了,不仅因为戏好看,还因为用上了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上,昆曲片段被剪成一分钟的小视频,年轻人刷着刷着就爱上了。蔡少华说,技术是工具,但不能忘了根。昆曲的灵魂是东方文化的美,唱腔、身段、故事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守住这些,才能让新形式更有力量。

乡村里,文艺也在开花。谷仓乐队主唱许多分享了一个暖心的故事。他们去农村和村民一起写村歌,连不识字的老人都加入了创作。老人听完歌,笑得合不拢嘴,觉得自己的故事被唱了出来。这些村歌被拍成短视频,传到网上,村里的文化一下子火了。许多说,村民从“没想过能写歌”变成了“创作主力军”,这不就是文艺的魅力吗?

网络文学更是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锋。法国元气阅读网站的查尔斯·德威斯说,国外读者特别爱看中国的网络小说。他们不在乎故事来自哪里,只看故事好不好看。中国功夫、聊斋、山海经这些元素,外国人看了都觉得新鲜。查尔斯建议,中国作家多去国外和读者聊聊,了解他们的喜好,这样能让中国故事更受欢迎。

网络作家柳下挥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的都市小说在网上特别火,靠的就是“接地气”。他说,现在AI也能写小说,但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差别。AI写的东西干巴巴,像机器流水线的产品,读者还是更爱有血有肉、带着个人风格的故事。柳下挥觉得,作家得把自己的生活、情感写进去,才能打动人。

新技术让文艺传播更快更广,但也带来了新问题。查尔斯提到,网络平台上内容太多,容易变成“快餐”。算法总推荐热门的东西,真正有特色的作品反而可能被埋没。他建议,平台得平衡热度和原创性,让更多年轻作者被看见。蔡少华也说,传统艺术用新技术推广时,不能只追求流量,得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厚重。

75年的变化,让大众文艺从书本、戏台走进了手机屏幕,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技术让创作更简单,传播更广泛,但文艺的根还是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未来,文艺会怎么变?或许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写下自己的故事,唱出自己的歌。你觉得,文艺的下一个高潮会是什么?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