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广春
雕版印刷技艺自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技艺传承不断,创新探索不停。为总结历史经验,扬州市方志办组织专家学者编纂《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日前由广陵书社出版面世,这是国内首部雕版印刷专业志书。
通读这本书,不难捕捉到雕版印刷技艺生生不息的密码——创新。
市场创新催生雕版印刷横空出世。伟大创造来源于市场需求。雕版印刷的发明者就是看到了读书人对经典著作的渴望,为了读书中举,社会对四书五经等书籍的需求量很大,为其配套的策论辅导教材也很有市场,但手工抄写速度慢、效率低,且不易得。如果有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书籍复制方式出现,可助人大力。潜在的市场需求激发出文化商人主导的新市场,雕版印刷业由此横空出世。现在我们看到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但可以想见,此前的失败教训比比皆是,多少代人为市场创新付出努力。抚今追昔,当我们为千年前的雕版印刷技艺自豪时,更应从中看到市场创新的强大驱动力。
集成创新助力雕版印刷技艺日臻成熟。雕版印刷技艺看上去简单,在千年前也是石破天惊、集成创新的典范。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技术全面集成于一体,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技术叠加和乘数效应的释放。其创意设计将诸多技术巧妙集成,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非潜心久久不可。先看着墨,黑墨、彩墨看似颜色之别,其配伍、生产过程、制作技能本身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再加上天衣无缝的运用,可说是巧夺天工。再说雕版,取什么样的材质,如何脱水防变形、防开裂,怎样使版材既保持一定硬度又便于工人雕刻,需要经验积累,也有理论支撑。摹拓也不容易。反复调墨比较,使墨色浓淡相宜;多次实验查勘,使色彩赏心悦目;一定时长的晾干,使字体清晰不糊……一本书成型蕴藏许多缄默知识。在一个纯手工的年代,将诸多技术有效集成形成新产业,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充分依托前人创造的技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突破既有框架,构思新的发明,产生新的业态,将技术效能发挥到极致,更好地服务社会,进而义聚为利,这是我们从中悟到的心得。
品牌创新延长雕版印刷技艺的生命周期。经过多年技术创新,雕版印刷业成为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产业。产业竞争比技术、比质量、比服务,最终化为品牌竞争。叫响品牌要从文案优选、装帧设计、内容编排、字体选择、套色印刷等方面不断创新,生产厂家无不盯住用户殚精竭虑,唯恐哪个环节出错口碑流失。为巩固扩大市场,围绕用户需求精益求精、持续改进,扬州雕版印刷得以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清代大型文化工程《全唐诗》《全唐文》皆由清政府指定在扬州刻印,更奠定扬州在雕版印刷中的地位。
非遗保护传承任重道远。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对非遗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借助科技力量保护传承非遗是大势所趋。比如雕版印刷技艺之类的非遗,就应充分研究其内在的创新密码,拿出与时俱进的新产品,培育硬核科技的新产业,营造美美与共的新场景,与时代同步、用创新破局、为发展赋能。
从这个角度讲,《雕版印刷技艺志》固然是专业志书,但鉴古知今,非遗保护传承既需要拥抱新时代,也不能忘却老记忆,因为老记忆里的来时路可以启迪我们勇闯创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