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底发现72座明朝村庄,原来那个400年前传说是真的,如今重见天日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想象一下,渔民出海打鱼,一网下去捞上来的不是鱼虾,而是明朝的瓦片和石碑! 这不是电影,而是发生在海南的真实故事。72座完整的海底村庄在海南琼山至文昌一带海域被发现,青砖瓦房、石板街道、贞节牌坊甚至龙王庙都保存完好。 专家证实,这些村庄正是明朝万历年间那场惊天大地震的产物,一场传说沉入海底400年的历史真相,终于重见天日。

当地渔民最早注意到海水下有些“不一样的东西”。 他们偶尔会捞起刻有花纹的石块或腐烂的木桩,起初以为是普通礁石,老人们念叨起世代相传的故事,海底沉着老村子。

直到2023年夏天,海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使用声纳设备进行勘探时,才发现这些“礁石”其实是人工建筑。 屏幕上显示的规则几何图形,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水下机器人潜入海底后,传回的影像令人震惊,并非零散废墟,而是成片的村庄。 房屋、街道、庙宇排列有序,甚至还有完好的石牌坊,仿佛一座被时间冻结的水下城市。

考古队陆续确认了72座海底村庄的存在,这个数字与当地流传的“七十二村沉海”传说完全吻合。 一些石碑上虽字迹模糊,但“演丰”二字仍可辨认,指向了明代地方志《琼台志》中记载的“演丰镇”。

这些建筑具有明显的明代特征。 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明代民居风格。 村口常立有石牌坊,雕工精细,其中一座四柱三孔的“贞节牌坊”至今仍在水中矗立。

在部分房屋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乎完好无损的明代家具,如八仙桌、官帽椅和瓷器花瓶。 这些物品保持着生活气息,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

每个村庄都建有龙王庙,庙门两侧的对联虽经海水侵蚀,仍能辨认出“海晏河清”等字样。 这反映了这些靠海生活的社区对海洋的敬畏与祈愿。

考古还在海底发现了各种生活用品,如渔网、陶罐、铜钱等。 一些铜钱上清晰可见“万历通宝”字样,为确定村庄年代提供了关键证据。

村庄布局显示出一定的防御特征。 靠海一侧的房屋墙壁更为厚实,周围还有类似防洪堤的设施,表明居民对海洋威胁有所认知和防范。

地质调查揭示了灾难原因。 海底存在明显的断层带和断裂痕迹,表明这里发生过强烈地震。 1605年7月13日午夜,琼州北部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烈度达10度。

那次地震导致陆地大面积沉陷。 幅度一般3至4米,最大处约10米,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较为罕见。

约100平方公里的陆地下沉成海,形成了今天的东寨港。 原先的陆上小河沟变成了港湾,72个村庄自此沉睡海底。

退潮时,在东寨港至铺前湾一带长约10公里、宽1公里的浅海地带,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纵横。 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在海水中依稀可见。

离东寨港不远的海底,一座以方石块砌成的古戏台保存完整,石板上布满海蚝和贝壳。 在铺前湾以北四公里处,古“仁村”的庭院和房屋遗迹透过10米深的海水仍可辨别。

横贯于东寨港海底的“绝尾沟”是地震留下的裂沟,深10多米,宽20多米。 沟东的古河道上,还有一座石桥横跨两旁。

考古队的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深海环境水压高、能见度低,设备需特殊改造。 他们使用水下机器人和特殊设计的“水下吸尘器”清理淤泥,小心提取文物。

文物出水过程也需特别谨慎。 海水压力变化可能导致文物开裂,因此需使用减压舱让文物在数天内逐步适应压力变化。

在村庄废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人骨遗骸。 这些遗骸的姿势各异,有的似乎在奔跑,有的则像被瞬间定格,印证了灾难的突发性。

这些海底村庄不仅证实了明朝的传说,更为了解明代海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它们的发现,让一段被海水淹没的历史重新浮现在人们眼前。

来源:史迹寻踪录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