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在民间通常被称为“鬼月”。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关打开,直至三十日才关闭,因此整个月份都笼罩着神秘的气氛。
然而,广州人讲“鬼”,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恐怖,反而带着幽默、夸张和生动的意味。粤语中带“鬼”的俗语极为丰富,可以分为几大类来细说。
▲点击收看视频
首先,是与外国人相关的用法。
最常见的有“鬼佬”、“鬼婆”,指代外国的男人和女人;“鬼妹”、“鬼仔”,则指年轻的外国人。如果形容某人样貌带点混血味道,就会说“鬼鬼哋”。
▲图源网络
在历史语境中,还有“红毛鬼”,这是因为早期来华的欧洲殖民者不少是红头发,广东人因而这样称呼。甚至连“红毛坭”这种叫法,也源自20世纪初从德国进口到广州的水泥。
除此之外,还有“番鬼”,泛指外国人,衍生出“番鬼佬”、“番鬼婆”,以及“番鬼嘢”,即外国货。第二类,是用来形容某种人的词语。
▲红毛鬼,图源网络
比如“生鬼”,指人活泼、搞笑、生动。“衰鬼”既可以用作情侣、朋友之间的亲昵调侃,也可以带有责怪意味。“冤鬼”,既可形容成天缠着你的人,也可作为情侣之间既爱既闹的昵称。
▲图源网络
“奸鬼”用来指奸诈狡猾的人,“哗鬼”则是吵闹的小孩。“摄青鬼”形容行踪飘忽、突然出现令人吓一跳的人;“吊靴鬼”则是跟屁虫,形容成日紧紧黏着别人不放。
▲图源网络
还有歇后语:“隔夜油炸鬼——冇晒火气”,用来比喻人没有精神、无精打采。
第三类,是借“鬼”来比喻某种情况或状态。
有人遇上怪事,会说“撞鬼”;一个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就说“鬼迷”;形容人古灵精怪,则用“鬼马”。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可以骂一句“鬼画符”。如果某人行为反常,就会说佢“鬼上身”。
▲图源网络
“鬼头仔”是指暗中出卖朋友的小人;“鬼揞眼”,就是明明在眼前却看不见,好像被鬼遮了双眼。“鬼掹脚”本来指游泳抽筋,传说是鬼魂拉住脚,后来引申为做事受到莫名的阻碍。“鬼打鬼”则是内讧,坏人互相攻击。
“鬼五马六”形容人荒唐怪诞;“鬼杀咁嘈”就是非常嘈杂;“鬼火咁靓”则形容人或事靓得非常夸张。
▲图源网络
“扮鬼扮马”,是装模作样;“人细鬼大”,则说小孩心思成熟,早熟机敏。“神憎鬼厌”指令人讨厌至极;“充大头鬼”即装模作样、打肿脸充胖子。
“鬼拍后尾枕”,形容人不打自招,说漏嘴。“呃鬼食豆腐”,比喻极度荒谬,不可能发生的事。“鬼影都冇”,就是连影子都不见,一个人都没有。
▲人细鬼大,图源网络
“见过鬼都怕黑”,等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老精鬼老灵”指人越老越精明老练。
“多只香炉多只鬼”,形容多一事多一麻烦。“小鬼见唔得大神”,就是说小人物在大场面前容易怯场。
▲图源网络
第四类,是语气助词,用来加强程度。
最典型的就是“鬼咁”,可以加在任何形容词前面。例如“鬼咁快”、“鬼咁靓”、“鬼咁衰”、“鬼死咁耐”。
这些用法都能把语气推到夸张又生动的程度。基本上任何形容词都可以加上“鬼咁”,立即令表达更传神。
▲图源网络
最后一类,是一些特别的用法。
比如“把鬼”,常用于反问:“你买咁多辣椒把鬼咩?”意思是“做什么用呢?”;“盏鬼”则形容有趣、得意、好玩;“乜鬼”,就是“乜嘢”,粤语最常见的口头禅之一。
▲图源网络
总括而言,粤语中带“鬼”的俗语,语义极其丰富。它们不但没有恐怖色彩,反而为日常对话增添了幽默与夸张,使语言更加生动鲜活。
你还知道粤语之中还有哪些跟有“鬼”相关的俗语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啦!
羊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