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课程纪实|高天民:现代性——中国现代美术的话语与实践


讲座现场

8月16日上午,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天民为“新时代青年美术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学员带来题为“现代性:中国现代美术的话语与实践”的专题讲座。高天民以哲学、史学视角系统阐释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提出以当代水墨、汉字艺术和大漆艺术作为中国现代性话语建构的核心标志的建议。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高天民表示,现代性包含社会与观念两层内涵:社会层面体现为工业化、契约关系取代宗亲纽带;观念层面则以理性、科学、民主为核心价值。他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标准,强调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对现代化趋势的自主回应,而非对西方的被动模仿。

中国现代美术的三阶段转型包括:第一阶段:“应对西方(1840—1919)”,第二阶段:“直面现代化(1919—1949)”,第三阶段:“话语自觉(1949至今)”。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主导美术思潮。洋务运动时期,300余种西学著作被译介,但此阶段尚未触及现代性本质,仍是技术层面的借鉴。五四运动成为转折点,“民主与科学”启蒙催生美术界两大论争。在“新旧之争”中,徐悲鸿的写实改良派、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派、潘天寿的传统革新派形成多元探索;而“为艺术”与“为人生”之争以“二徐论战”为顶点,聚焦艺术的社会责任。木刻运动与延安画派将“大众化”口号转化为实践,奠定民族性、科学性、大众化的现代性内核。改革开放后,这种自觉催生出三大原创性成果:当代水墨、汉字艺术、大漆艺术等三大成果,展现出传统文化向现代审美转化的内涵潜能。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最后,他寄语青年美术评论工作者,面对当前全球化语境,我们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性话语体系,用创造性转化回应时代之问,让“三大成果”成为国际艺术的新动力。

编辑 | 杨晓萌

文字 | 曾槟文

摄影 | 刘科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