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非遗周启幕在即:匠心传承 芦笙与竹编奏响苗乡文化新韵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随着丹寨县非遗文化活动周临近,这片苗乡大地正涌动着一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热潮。近日,记者深入丹寨村寨,探访了非遗足迹,聆听非遗传承人与古老手艺的故事,感受非遗技艺在当代的生机与活力。


芒筒芦笙是丹寨县苗族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每逢传统佳节,苗族同胞都会奏响芦笙乐,跳起芦笙舞欢庆节日。丹寨县龙泉镇排牙村,芒筒芦笙不仅是乐器,更是苗族文化的灵魂。芒筒芦笙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通辉的工作室内,刨花飞舞,笙管林立。杨通辉手持刻刀,正仔细打磨一根芦竹笙管。“每一寸长度、每一个音孔的位置都关系到音准,差不得分毫。”他说道。



从选竹、烤竹、定音到组装,十余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芒筒芦笙的音色要浑厚低沉,像山谷回响,这是苗族古歌的底色。”杨通辉轻抚一支近两米高的芒筒芦笙,眼中满是自豪。

面对机器制造的冲击,杨通辉始终坚信手工的温度无可替代:“老祖宗的技艺不能丢,但也要让年轻人觉得有趣。”近年来,芒筒芦笙乐器逐渐走进了学校、景区以及越来越多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芦笙手工艺人们也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现在订单很多,都是几十把几十把的订出去,一年下来都在忙着制作,现在一年收入也有三四十万,我们的芦笙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希望非遗周能让更多人听到我们丹寨芦笙的声音。”杨通辉笑着说。

另一边,在距离丹寨县城十余公里的甲脚村,竹编花篮远近闻名。“花篮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用来装针线盒的器物,也是以前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意的定情信物。”技艺人潘朝良说道。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非遗周,潘朝良和村里几位竹编手艺人一道,这几天正在赶制编织花篮。手指翻飞间,细薄的竹片逐渐成形为精巧的竹篮。“竹编是生活,也是艺术。”潘朝良介绍,丹寨竹编以当地特有的水竹为材,经过破竹、削篾、染色、编织等多重步骤,成品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

“像我一天大概能做一个多一点,专门有老板来村里收购我们的竹篮,一个竹篮市场价80元,一年下来,我也赚了不少。”在甲脚村,像潘朝良这样以竹编为生的的竹编手艺人有十五位,甲脚村依靠竹编花篮制作,一年产值超过48万元。


尽管竹编技艺学习周期长、收益慢,潘朝良仍免费带徒授艺,村里五六名青年已在他的指导下走上职业竹编之路。“非遗周是一个窗口,让世界看到丹寨竹编的美丽。”他期待道。

丹寨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本次非遗周将集中展示芦笙制作、竹编、蜡染、苗绣等百余项技艺,并通过市集、展演、体验工坊等形式推动非遗与文旅融合。正如杨通辉的芦笙与潘朝良的竹编,古老技艺正以坚韧而灵动的姿态扎根苗乡土壤,叩响时代之门。非遗周不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话——在丹寨的青山绿水间,匠心故事仍在续写。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