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王文训任导师 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班成都开班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

9月14日上午,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与四川省戏曲名家王文训工作室联合主办的“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班”,正式在成都开班。


王文训

本次培养班全程由王文训担任主讲导师。作为在戏曲音乐创作领域深耕多年的一级作曲,王文训造诣深厚、经验丰富,音乐创作涉及川剧、舞剧、音乐剧、电影、木偶戏、湖北花鼓戏、广播剧、电视剧、民族器乐曲、管弦乐曲、歌曲、舞蹈等多个种类。

代表作有川剧《目连之母》《欲海狂潮》《山杠爷》《白蛇传》;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大型广播剧《三国演义》,长篇电视剧《苏东坡》等。作品多次荣获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



王文训

“我们常说一台戏音乐成功了,就成功了一半。戏曲若无‘曲’,那就是话剧了。”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王文训围绕川剧音乐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方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直言,当前戏曲音乐人才面临断代困境,全国范围内相关人才均十分匮乏。“唱念做打,唱是第一位的,演员如果唱得好,就会是中间的台柱,这个责任也在我作曲人的身上。”

此次,有5位正式学员和14位旁听学员跟随入选本次《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班》。王文训希望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学员们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创作水平,深入钻研川剧音乐的精髓,将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蒋明睿看来:“人才是推动川剧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力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依托四川省戏曲名家、我院资深川剧作曲王文训老师,开设《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班》,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一批热爱川剧艺术、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川剧音乐创作人才。”


合影

王文训透露,其教学规划包括川剧音乐曲牌认知、作曲布局,配器设计及总谱输出等完整创作流程。课程将重点讲解川剧高腔、昆曲、胡琴、弹戏、灯戏五大声腔,并特别区分戏曲配器与交响乐配器的差异,以及川剧高腔与板腔体剧种在配腔上的不同特点。

开班仪式现场,王文训还向参训学员赠送了其新作《王文训戏曲音乐作品》。考虑到学员背景差异,王文训在教学过程中将兼顾理论与实践,针对理论基础扎实的学员,将强化传统川剧音乐知识的传授;针对基层剧团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薄弱的学员,则重点补充作曲“四大件”——作曲、和声、复调、配器,以及曲式等理论内容,最终帮助所有学员实现“既掌握川剧传统,又精通作曲理论,能完成完整创作”的目标。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