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金陵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

舌尖上的金陵

——评《南京味道》

●童恩兵

在步履匆匆的都市生活里,美食总像一把温柔的钥匙,能轻易打开记忆的闸门,勾连起关于岁月、地域与情感的细碎回响。饮食文集《南京味道》便是这样一本让人沉醉的 “味觉备忘录”。它不仅是罗列南京美食的指南,更像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南京”,用细腻的笔触将食物、民俗与个人记忆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尝”到金陵城的烟火气,也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独特灵魂。

南京人对鸭子的偏爱,早已刻进城市基因,盐水鸭的清鲜、烤鸭的油润、板鸭的醇厚,每一种风味都是几代人的味蕾记忆。书中不仅细数了鸭馔的历史——从古时贡品到市井家常的演变,更描摹了老南京人买鸭、吃鸭的生活场景:菜场里斩鸭师傅利落的刀工,家庭餐桌上长辈分鸭的讲究,字里行间满是鲜活的市井气息。而鸭油烧饼的酥脆、鸭血粉丝汤的暖鲜,这些“鸭的副产物”,更将南京人“物尽其用”的饮食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隔着书页,都能闻到巷口飘来的鸭油香。

若说鸭子是南京美食的“名片”,那书中提及其他风味时,便如同打开了这座城市饮食文化的“百宝箱”。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美食从来不止于单一滋味。春日里的“七头一脑”(菊花脑、马兰头、苜蓿头、豌豆头、棠菜头、小蒜头、荠菜头与香椿头),是老南京人对时令的敬畏,清炒或入汤,都带着泥土的清新;炖生敲的酥烂、皮肚的吸味、美人肝的鲜嫩,这些硬菜都带着“老金陵”的印记,藏着城市的饮食底蕴,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南京人对生活的讲究与热爱。透过书中的文字,读者仿佛坐在老餐馆的木桌前,看着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上桌,在鲜香中触摸到南京的历史脉络。

马头牌的冰棒、大三元的粤式点心、三星糕团的软糯糕点、老广东的烧腊……书中对老字号餐馆的回忆尤其动人,那些招牌都曾是南京人饮食记忆里的“坐标”。书中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实描述着从前排队买糕团的热闹、家人围坐吃冰棒的夏日场景,却能让读者借着文字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年代。老字号是一代人的生活印记,是城市饮食文化的鲜活载体。

除了老字号的“仪式感”,书中还描绘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小笼汤包咬开时的鲜甜汤汁、馄饨摊飘来的骨汤香、油炸臭干外脆里嫩的口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吃,是南京市井生活的底色。它们价格亲民,藏在菜场旁、学校边,却承包了无数南京人的早餐与消夜。书的作者余斌说:“只有尝过南京的小吃,才算真正触到了这座城的烟火气与人情味。”确实,比起精致的宴席,那些街头滋味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也更能体现南京“兼容并蓄、平实温暖”的城市性格。

书中的南京饮食习俗满是生活智慧,例如过年家宴上的“十样菜”,用十种素菜切丝凉拌,寓意“十全十美”,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感;春日里全家去郊外采野菜,是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虽常见于各地,却在南京人的制作与食用中,多了几分本地特色。跟着书中的文字,读者仿佛看到过年时主妇们围坐一起拌“十样菜”的忙碌,春日里孩童提着竹篮采野菜的欢闹,节日里家人团聚共享美食的笑语,那是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城市民俗文化与历史底蕴的生动体现。

这本书的作者余斌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南京有着天然的深情,所以,这本书里也藏着他的个人记忆。儿时为了买一笼小笼包,在寒风里排队的执着;去同学家做客,尝到油渣炒菜时的惊喜;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糖果、一根冰棍都能带来的满足……在这本书里,余斌用幽默又怀旧的笔触,讲述着与美食相关的成长故事。这些个人记忆的融入,让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冰冷的“美食手册”,而成为一本有温度、有情感的“城市回忆录”。

合上书页,《南京味道》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对金陵美食的向往,更是对一座城市的深度认知。它以美食为线索,串联起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与人间烟火,让读者明白:食物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人文精神的折射。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写“吃相之‘相’可通于世相之‘相’”,透过每一道菜、每一段回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南京的饮食文化,更是这座城市的品格——包容、温暖、深厚的底蕴,还有烟火气。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4日 06: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