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看门道!粤沪媒体团提前探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排演现场

行程紧凑却绝非走马观花,这是一次“行家看门道”的艺术采风!

9月10日至11日,主办方组织来自上海的媒体团与羊城晚报记者等本地新闻媒体,围绕即将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有关内容,在广州进行采访调研。

为期两天的行程安排十分丰富,媒体团先后走访了广州芭蕾舞剧院、广州粤剧院、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遗馆等多个岭南文化地标和创作机构。

实属少见:全方位多维度呈现地域文化

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媒体团先后探访广东美术馆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率先领略即将亮相上海的岭南艺术盛宴。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特别向上海媒体团介绍了黎雄才的巨幅画作《迎客松》。面对这幅气势恢宏的作品,记者们不禁驻足良久,纷纷感叹其尺幅之巨,沉浸于岭南画派磅礴的艺术感染力之中。

步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蓝海红陪同记者一行,细细欣赏了象征人丁兴旺的千角灯、工艺精妙的象牙雕刻作品《湾区同心》,以及轻盈飘逸的香云纱。每一件展品,都生动诠释着岭南非遗的深厚底蕴。

SMG电视新闻记者章海燕,多年来持续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报道。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岭南美术所蕴含的独特气质,与海派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次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两地艺术家和学术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不仅是对过去历史脉络的梳理,对两地未来的艺术创作也会有很大启发。”

两天的时间里,上海媒体同行通过观摩排练、与主创主演座谈交流、实地参观,全面领略岭南文化在多个艺术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章海燕与其他上海媒体记者都有着相同的感受: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一平台上,像此次从演出、展览到非遗展示,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某一地域文化的案例,实属少见

诚意答卷:从世界视角看湾区

本次文化周精选了七台粤港澳近年的原创舞台剧目,涵盖舞剧、粤剧、话剧、芭蕾、杂技等多种艺术类型,将在上海市多个场馆集中演出,展现岭南艺术守正与创新并重的格局。

其中,广州芭蕾舞剧院原创芭蕾舞剧《家园》将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当天上演,这部作品选择唯美的西方芭蕾舞作为载体,讲述了一对海外华侨恋人回归祖国、投身湾区建设的故事。

广州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芭蕾舞剧《家园》制作人邹罡表示:“这不仅我们在外省巡演的第一站,更在艺术节开幕当天演出,为大湾区文化周打响头炮,我们倍感自豪。”

北京歌剧舞剧院编导、芭蕾舞剧《家园》编舞王圳冰则表示,《家园》这部作品亮相上海,不仅是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对话,更印证了作品立足世界视角看湾区的艺术表达。“从剧中的建筑、科技元素,从粤剧水袖、南拳、英歌、舞龙等岭南文化元素到国外唐人街景观,这些符号都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体现。”

由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创演的当代杂技剧场《站台》将传统杂技概念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新马戏”的形式,引领观众踏上一场别开生面、惊心动魄的当代杂技剧场冒险。

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吴正丹是《站台》的艺术总监。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杂技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观众的审美正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这门古老艺术与当下接轨。技术的追求始终是杂技的核心与根本,这一点不可或缺,但与此同时,艺术层面的探索也同样重要。《站台》正是我们在这方面态度的一种体现。”

吴正丹提及,杂技剧《化蝶》此前获得了上海观众的认可,她本人也凭借该剧荣获白玉兰戏剧奖,成为一次突破。“这次《站台》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高规格平台,我们深感荣幸,此次观众的反馈对我们至关重要。这一国际平台极大拓展了艺术家的视野,它如同一个宽阔的码头,借此机会,我们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作为杂技人,我们非常珍惜,并且也将带着我们的诚意给上海观众呈上一份答卷。”

互动碰撞:充满温度的情感交流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名片。本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上,“梅花奖”双旦李嘉宜和吴非凡将将联袂登台上海宛平剧院,演绎新编古装粤剧《双绣缘》。

记者在排演现场观看了《双绣缘》的快闪表演,短短两分钟就让记者们、尤其是来自上海的媒体朋友沉浸其中,体会到粤剧艺术的特色与活力。

《双绣缘》传统粤剧戏服采用广绣技法,而这部剧创新融合粤剧艺术与广绣技艺,借助三件主要绣品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双生双旦”结构,讲述大唐元和十年淮西战乱时期,两对男女因“绣”结缘的爱情故事。剧情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洪流,呼唤观众情系乡愁、心怀祖国。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双绣缘》女主角卢眉娘扮演者李嘉宜说:“把《双绣缘》带到上海,和上海的观众朋友见面,可以说是一种双重的共鸣:在剧中,是传统与青春的对话;在剧外,更是广州与上海两座城市之间一次充满温度的情感碰撞。”

《青年报》记者陈宏感慨道:“粤剧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在上海,我们常接触沪剧、昆曲,而这次能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欣赏到粤剧《双绣缘》,我格外期待。”

陈宏表示,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国家级重要艺术平台,吸引众多国际演艺界人士前来遴选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出项目。此次广东作为主宾省,将实现岭南与江南的文化交流。“刚才有人提议,希望未来能看到上海越剧与广东粤剧同台演绎、互动碰撞,我个人非常期待这种创新形式的出现,这会为两种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陈宏说。

乡土情怀: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很动人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是舞剧《英歌》今年的第三次上海之行。该剧于4月26日在上海文化广场完成上海首演,随后于8月15日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参与荷花奖评选。此次再度回归,登上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充分展现了这部作品热度的延续。

舞剧《英歌》总编导王思思告诉记者,潮汕英歌近年来在网络上热度很高,创演团队也始终在探索如何既保持英歌的精神内核,又能让这一传统文化被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所喜爱和接纳。

舞剧《英歌》总编导钱鑫认为,环境的好坏并不直接决定作品的质量。“我们真正想做的,是通过《英歌》这样的作品,把岭南人拼搏向上的劲头传递给全国观众,这就是我们当代岭南文艺工作者的决心和情怀。”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深深吸引了前来调研的上海媒体团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他们尤为关注岭南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当代艺术创作,如何从传统中汲取灵感与养分。

文汇报记者宣晶认为,广东非遗的显著特征,就是许多民俗至今仍然保持着“活泼”的状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推动下,这些传统内容正顺应当下年轻人对文化自信的追求,吸引更多人深入了解并爱上本土文化。

“近几年广东的艺术创作中,对岭南文化乡土气息的挖掘和呈现的热情令人印象深刻。能感受到这些都是主创人员发自内心的创作,那些非遗元素本来就是他们从小接触的文化习俗,是生活的一部分。”宣晶对广东原创的舞台艺术作品颇有触动:“他们为自己的家乡而创作,充满乡土情怀,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让我们欣赏”。

文 | 记者 朱绍杰 周欣怡 实习生 李雅慧

图 | 记者 周巍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