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帐篷七个人,三头牦牛一口锅。”喀喇昆仑山之下,帕米尔高原之上,平均海拔4500米、含氧量仅平原地区50%、全年无霜期才80多天。这样雪山冰峰的极限环境下,还能“牦牛背上办公、帐篷里面建关”?
剧中,初代守关人合影。徐瑞哲 摄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重要回信两周年之际,新海关人说:“我们都是收信人。”9月9日,海关特色原创话剧《关魂》系列第三季之《雪域红关》,在海关总署直属的唯一高等学府——上海海关学院正式展演,从午场到夜场连演两场。
老关长回边关。徐瑞哲 摄
【“关魂”不再是“遥远的英雄主义”】
“你选择留在上海,还是去新疆?”“‘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就是:血染的通道……”《雪域红关》大幕拉开,正是红其拉甫海关首任关长刘敬华与关院大四学生米娜的交流场景。1969年,青年刘敬华带领6名关员登上明铁盖达坂,克服严重高反等生理不适,从“帐篷海关”起步,最终在水布浪沟建立海关支关。如今,从水布浪沟支关更名而来的红其拉甫海关,就是位于塔什库尔干县中巴友谊路15号的国门,成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陆路进出境通道。
现任职于乌鲁木齐海关所属红其拉甫海关的学校校友海关管理1503班代洪兴,在校期间观看过《关魂》第一季,如今积极参与第三季的筹备工作。“我对‘关魂’的理解,从《关魂·雪域红关》里刘敬华关长7人组风雪跋涉的场景开始……”他说,“学生时期,‘关魂’是‘遥远的英雄主义’,我被极端环境和剧情打动;工作后,它成了日常的责任具象,体现在核对报关单、问询旅检等小事中,从英雄崇拜转为身份认同,明白把小事做扎实就是践行‘关魂’,就像凌晨在国门对旅客说‘欢迎回家’时,真切感受到坚守的价值。”
这部由上海戏剧学院专业团队指导、上海海关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话剧,特邀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领衔,以红其拉甫海关真实事迹为底本,以红其拉甫海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精神”为主线,通过“冬春夏秋”四幕层层递进,刻画一代代红其拉甫海关关员砥砺高原建关的姿态、适应高原困苦的毅力、斗争走私分子的勇气、服务贸易发展的决心。
排一出戏也是上一门课,参加演出的60余名师生先后召开剧本研讨会10余次、实地调研2次、完成联排14次。青年刘敬华扮演者、在校学生刘星阳表示:“排练过程中,每一次对词、每一次走位,都是对红其拉甫海关人坚守精神的再学习、再感悟,这将成为我们未来投身海关事业、勇担国门使命的精神动力。”
收信人读“回信”。徐瑞哲 摄
【从“四特”、“四勇”到“回信”】
事实上,自2018年起,上海海关学院就以“思政+艺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启动原创话剧《关魂》系列创作。首部作品在建校65周年之际诞生,2019年复排献礼国庆;2021年第二季《怒海雄关》聚焦广州大铲海关“四勇精神”,获上海市“汇创青春”一等奖;今年推出的第三季《雪域红关》,则以红其拉甫海关“四特精神”为蓝本,形成跨越不同时空坐标的三部曲,完成从“四特”、“四勇”到“回信”的精神接力与叙事升华。
作为上海海关学院校友,海关管理2016级学子彭家炜,曾在《关魂》第一季中饰演男主角林豪,现为长沙海关所属星沙海关一线关员。他说,“作为学生时看林豪,只觉得是“从懵懂到坚定”的故事;如今才懂其内核是“关魂”:从前以为这是身处大风大浪的勇敢,现在明白这是更藏在日常查验的细致、解答企业疑问的耐心里。”
“参演时,我们同吃同住、日夜排练。”同为校友,且是同窗,海关管理2016级学子严成泽,在《关魂》第一季中饰演林豪之父、缉私警,在校期间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现为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团委书记。他表示,“当时我把‘关魂’理解为林豪在红其拉甫的思想转变;现在看,它更体现在每一位普通关员的恪尽职守与朴素坚守。在红其拉甫这样的艰苦之地,关员们初心不改、无私奉献;身处祖国东大门,我更要把‘守国门、促发展’落到实处。”
拓实践载体,育国门新人。“关魂育人工程”不仅仅是一部文化剧目,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31名学生入选西部计划志愿者、云支教项目,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同时校关联动,注重“校门到国门”的育人链条延伸,持续深入挖掘海关一线校友的先进事迹,打造“明志讲坛”等特色项目,邀请海关关长、专家学者诠释忠诚公正的海关精神,以榜样力量引导在校学生厚植“为国守门、为民服务”的职业情怀,培养符合海关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高素质人才。
原标题:《“四特”国门卫士是谁?《雪域红关》在上海海关学院连演两场》
图片来源:均 徐瑞哲 摄
题图说明:师生演员谢幕。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