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吴净净
“耗时30天,是拍摄周期最长的短剧” “剧本颠覆式修改了两三次,有8万字左右” “剧组服装一共800多套” “看剧本的时候,哭到不行”……时隔半年,方言短剧《家里家外》的原班人马再次相聚,共同打造第二部,目前《家里家外2》已在重庆开机。昨天大象新闻记者受邀来到拍摄现场探班,与这部剧的幕后主创——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制片人刘菲,以及主演王道铁、主演孙艺燃,还有“爱看短剧”的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等进行了交流,主创们讲述了不少幕后创作故事。据悉,这部剧预计10月2日杀青,秋冬上线。据了解,与《家里家外》一脉相承,《家里家外2》依旧围绕着“充满变化的年代,不变的家人和爱”的主题展开,讲述小家庭的温暖故事:1986年,陈海清和蔡晓艳有了第三个孩子陈三轮。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中也发生了各种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一家人都在携手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原班人马回归
一家四口重聚,有爱的故事仍将继续
20世纪80年代的川渝地区,住着有爱的一家人。女主人叫蔡晓艳,是高坪区第一歪婆娘;男主人叫陈海清,从前是冷冻机厂厂长,后来辞职下海干起了“个体户”;他们各自带着一个孩子,组成了重组家庭,因为漫长岁月里日复一日的真心,他们成为了比血缘更牢固的家人……今年春天,这部方言短剧凭借精良的制作、温暖动人的情感以及细腻真挚的表演,成功破圈,而“高坪区第一歪婆娘”蔡晓艳也和她的家人们俘获了许多网友的心。
到了第二部,他们有爱的故事仍将继续……在片场,大象新闻记者看到了可爱的一家四口,可以说这次也是原班人马全员回归。蔡晓艳扮演者孙艺燃坦言,拍第一部的时候就很喜欢蔡晓艳这一家人,“听说要拍第二部,不论是什么样的故事,我都希望能够再活一次蔡晓艳的人生,再去体会一下她生活的酸甜苦辣,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人物”。这次回到剧组,让她感叹“回家了”,而且像是“提前过年了”,“拍摄这几天下来,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幸福”。谈及这一部蔡晓艳的变化,她介绍人物内核没有改,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也会有一个成长线,“随着不同阶段不同事件发生,会有一些不同的应对”。当然,这次她还要面临十岁左右的年龄跨度挑战,为此,她也再次向外婆取经,“我这个人物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外婆,这次又跟她聊了聊,发现其实特别有生命力、很有韧劲的人物,哪怕到老了,可能也只是身体机能的变化,人物的心态是一样的”,或许比起年轻时会更沉稳一点,但大大咧咧的性格底色不会变,“哪怕我老了也是一个活泼的老太太,所以一下就踏实了”。
同样面临年龄跨度挑战的还有男主角陈海清扮演者王道铁,“之前是演小孩的爸爸,可能我的年龄稍微能够得着,但这次会演到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演到50岁左右,这对他来说也有不小的难度。虽然剧中事业变化、身份转变,但爱老婆孩子的特质没变,“第一部时就说了‘厨房这块是我掌握的’,整个做饭买菜都是陈海清”,到了第二部,在这方面对女主角依旧相当“霸道”。当然,也有一些不一样,就是戏外与女主角孙艺燃合作变得更加默契了,“大家在讨论戏的过程中,基本上我们一点,对方马上就能get到”。而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次回到剧中再次扮演父亲的角色,也让他感悟颇多,“今天刚刚拍完的那场戏中,是家里遇到了一个困难,我有一句台词是‘不要慌,天塌下来了还有我顶着呢’”,这让他体会到父亲在一个家庭中的意义,应该“像座山一样”。
制作升级
实景搭建,剧组服装都有800多套
“创作《家里家外》第一部的时候,就想拍一个我们团队喜欢的关于‘家’的故事”,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采访时坦言,当时做好了赔本的打算,但播出来后观众好评超出了他们预期,让他们感受到了双向奔赴的幸福,“我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想让这家人的美好延续,也想让观众心中的美好继续”,于是就有了第二部的拍摄计划,但没有着急上马是因为他们认为“秋冬季的氛围更适合看年代剧”,于是选择在9月开拍,秋冬上线。
短剧的拍摄任务重,“第二部如何比第一部更加出彩?”这是主创们要解决的课题,也是要达到的目标。“拍续集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制片人刘菲也明白观众对第二季的预期会比较高,“我们希望可以放大第一部的优点,令观众满意”,比如制作上,剧中的第一要求就是真实的年代感。美术指导钧源介绍,像“剧中有些闪回的镜头,戏份不多,但是对场景的要求很高。9月4日拍的一个开业的戏份,尽管只有几句话,但我们换了3~4个场景来体现”。他们还透露了一个细节,主角蔡晓艳的袜子都是专门做旧,因为那个年代的人穿袜子都很节省,可能穿到破、起球仍会继续穿,这些细节观众可能看不到,但他们仍会要求做出质感,“美术上的工作量,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体量”。
在剧组现场,还可以看到有大量有年代感的道具,钧源介绍,那些当作背景的配饰、摆件都会追求年代感和还原度。另外,因为导演强调竖屏美学,所以他们在美术置景的过程中也会格外注重竖屏构图。“与横屏的横向延展性相比,竖屏构图中,上下,也可以说是‘天和地’的占比也很重要,在置景时,我们会注重一些构图上填充”。有一场照相馆里的戏,他们把馆内的屋梁上也做上了装饰,“让屋梁也成为景的一部分。”
另外,在拍摄现场,可以看到,陈海清和蔡晓艳的家是专门搭建的,“第一部是在居民楼里实拍的,用了当地人的房子,现在再让老乡搬出来就太麻烦人家了”。刘菲介绍,他们还实地找了一些室内的景,但发现都不太合适,就干脆搭建了家里的主场景,“比第一部的房子更大一点,这跟剧里的情节也一致,他们生活更好了,搬到了新家”。此外,造型团队还结合新的故事、年代背景和身份,为每个人物包括配角都设计单独的造型方案,群演的服装同样是有设计和搭配的,“这次定妆进行了三天,是我们做过的短剧中最长的。之后我们还会在中期的时候,给一些角色进行二次定妆。比如长大后陈爽和陈一帆的定妆。像刘嬢嬢、童年时期的周大为等10多个角色,我们也会给定妆”,而给演员们准备的服装都有800多套,“为了搜集这些服装,我们去了很多古着店”。
现场探班后,“沉迷短剧的985大学教授”汤拥华也感慨“回忆起了很多八九十年代,我们自己家庭生活的一种氛围”。整个剧组对当时情境的还原程度也让他对第二部非常地期待。正因为幕后团队的精心打造,这次回归拍摄,让女主角孙艺燃都感叹“像电影一样在拍摄!”看到这些逼真的场景,演员们像真的回到“家”了,王道铁也谈到,“剧组给演员提供了更舒适的空间,更能够撒开手脚去塑造角色”。
剧本8万字
“慢工出细活”,打破对“短剧”的偏见
拍摄耗时30天!在短剧行业平均拍摄周期仅为7天的情况下,使得《家里家外2》在短剧领域堪称大制作。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持,在快节奏的短剧行业中显得尤为少见。“我们团队每年有20%~30%的内容用于探索行业上限,做超出观众预期和改变外界对短剧认知的作品。行业没有什么,听花岛就做什么,像《家里家外》《正义之刃》《没关系是家人啊》等创新题材都是我们的全新探索”。赵优秀谈到,家、爱、温暖是他们最核心的创作主题,做观众喜爱的和团队喜欢的交集,他们相信这样的短剧作品是有社会价值的。“每一个行业都有粗制滥造的作品。但每一个行业都有光、都有星星”,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说自己特别喜欢《家里家外》,“它里面的情感是非常真实的,既可以放进去我们日常生活中理想化的期待,又可以放进我们对人和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一种期许,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可爱也特别让我们感动的东西”。
当然,这次《家里家外2》有这么长的周期,也是因为第二部的剧本更加厚重扎实,足有8万字左右,“文本体量是第一部的两倍”,总制片人赵优秀介绍,第二季从1986年跨度到1997年,故事主角从之前的陈海清一家四口,增加了新的家庭成员,家庭新成员陈三轮登场,还新增了蔡晓艳的外甥周大为、蔡晓艳婆婆的婆婆等很有看点的新角色,讲述了的范围包括了几代人和邻里关系。“第一部是如何组建家庭,第二部是这个家庭如何一起去面对各种各样的事件,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孙艺燃透露这一部家庭中温暖动人的内容会更多,用她的话描述就是“看剧本的时候一会哭一会笑的”。
而让主演看剧本都能“哭得不行”的作品,是5个编剧写了3个多月的成果,赵优秀透露,在前期创作期间,剧本颠覆式修改了两三次,一稿哭点多,但是比较沉重,主创们笑说“我们太爱这一家人了,根本不忍心虐他们”,二稿倒是不沉重了,但是过于生活流了,比较平淡,“三稿我们等于重写了一次,我们5个编剧加总制片人,每天聚在一起反复讨论各种可能,最后每一集又精雕细琢才定稿”。对于创作团队来说,做这个剧本相当于做5部短剧。
剧情在延续第一部的质感的同时,也要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与第一部的走心治愈相比,第二部会更轻松生活流,笑点更多。其实在之前幕后制作团队的剧本围读会上,导演杨科南就一直跟大家强调“真实的年代感是最重要的”,在主创们看来,《家里家外》最打动人心的也是对家庭亲情的刻画,真实动人,“我们很多时候怀念80年代,其实是在怀念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邻里之间相处融洽,街坊邻居都认识,我们要把这份美好拍出来”。